尧治河村位于湖北省保康县,地处神农架、十堰、襄阳三地交界处,平均海拔1600多米,版图面积33.4平方公里,有164户、697人。这个祖祖辈辈贫穷、建国30多年后仍“吃返销粮、用救济款”的极贫村,1988年至今30余年里奇迹般率先走出了一条令人向往的全面小康之路。由偏僻、高寒的极贫村蜕变为湖北省百强村、中国十大幸福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蝉联四届“全国文明村”。尧治河村是怎么做到的?有什么秘诀?给我们什么启示?让我们一起解密尧治河。
一、尧治河“蝶变”之路
回顾尧治河“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创业起步、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三个阶段的华丽转身,构成尧治河的完美“蝶变”。
(一)“成蛹”——艰苦创业完成积累。尧治河村位置偏僻,地形复杂,山高林密,土地贫瘠。1988年以前人均粮食不足300斤,人均收入不到300元,既不通路也不通电,是穷出了名的高寒山村。为改变现状,村里德高望众的人多次出面请回了村民办教师孙开林,并推举他担任村支部书记。一是开矿起步。尧治河村有丰富的磷矿资源。1988年,以孙开林为村支部书记的一班人决定以开采磷矿为突破口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顶风冒雪,劈山修路,1988年以来累计投工33.6万人次,完成土石方132万立方米,打通公路隧道13个,修建大小桥梁28座,涵拱20余个,在悬崖峭壁间打通136公里的村级公路。同时坚持边修路边开矿,依托资源滚动发展,逐步扩大企业规模,逐年提高经济收入。1995年,全村磷矿开采点增加到15个,销售矿石7.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00多万元,集体经济积累达1200万元。二是水电起家。1990年,组织村民架设131公里输电线路。村民告别了煤油灯,用上了亮堂电。1996年全体村民历经12个月苦干,在洪水冲毁新修水库后重建一座高达27米的调节性水库用于发电。后续在村内建成4座、在村外建成1座水电站,并投入8900万元收购5座水电站。现拥有电站10座,总装机量2.44万千瓦,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年产值3000多万元,利税1500多万元。水电产业已成为强村富民、振兴乡村的重要支持。三是科技兴农。为解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问题,1994年开始按照“科技兴农、以工哺农”的思路,加快农田基本建设,累计改田860亩,实现人均1亩高产田。每年村集体垫资购买农资,普及“洋包、麦包”两熟地膜覆盖技术。发展以杜仲、黄柏、板栗、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发展药材基地。兴办养殖场,引进良种猪、良种羊,发展养殖专业户。磷矿、水电、农业成为尧治河产业起步的 “三驾马车”,带动尧治河快速奔向富裕之路。
(二)“破茧”——转型发展打破瓶颈。村集体富了,村民富了,但尧治河人并没有小富即安、停滞不前。磷矿开采破坏环境,磷矿资源终会枯竭。受资源限制,水电和传统农业发展难以实现突破。后面的路怎么走?怎样才能可持续发展?转型发展迫在眉睫。一是走绿色发展之路。上世纪末开始着手矿山治理,先后三次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把山林保护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关闭15个露天采矿点、8家矿粉厂,因环保问题否决3家拟入村投资的企业。近年来,累计投入6亿元,用于水土治理、矿山修复和植树造林,矿区、山区、生活区变成了景区。目前,全村生态恢复率达96%,森林覆盖率达95%,先后被评为 “国家绿色矿山”“国家矿山公园”“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公园”。二是走多元发展之路。2009年进军磷化工产业,建立院士工作站,投入3亿元建成尧治河磷化工业园,建成万吨黄磷生产线和赤磷、五钠等9个精细磷化工项目,实现了由粗放开采到精细化工的转型。次磷酸钠、次磷酸畅销瑞典、美国、越南等地,磷矿石增值12倍。先后取得七个磷矿开采权,收购县属国有5座电站,买断2个旅游景区,收购1个酒厂,向外拓展村属企业12家,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先后投入6亿元,建成尧帝神峡、农耕文化博物馆、中国磷矿博物馆,成功打造3个国家4A景区,每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亿元。深入推进农旅融合,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三是走全面发展之路。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富口袋”与“富脑袋”工程同步推进。组织开展“五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十佳婆媳”“十佳妯娌”“十佳邻里”“‘十个一’文化工程建设”“新时代文明站”“文明蓄储所”、家风家训挂厅堂、四世同堂授匾等系列活动。成立文明宣讲协会、环境卫生协会、火炮协会、农家乐协会、红白理事会等11个协会,参与乡村治理。系列文化活动提升村民精神风貌,促进乡村治理,培育文明乡风,深化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成为全国文化小康示范村。深入开展尧文化研究,联合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举办两届尧文化高峰论坛暨全国业余围棋大赛。深化景区文化植入,处处体现创业文化、绿色文化、健康文化、励志文化和奉献文化。2019年,全村实现总产值48亿元,创税4.5亿元,人均纯收入达6万元,固定资产达68亿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突破2.5亿元,实现了整体脱贫目标,过上了小康生活。
(三)“化蝶”——示范引领广为辐射。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尧治河村,成为湖北山区村发展的一面旗帜。尧治河以自身的经验积累、资金积累和品牌积累,对周边地区形成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是无偿帮助周边村镇。近年来,累计投入3亿多元,帮助周边白果村、董家沟村、鸡公岭村及企业所在地的村,修建公路150多公里。对白果村按规划建房的农户补贴1万元/户。累计无偿接收周边8个村的500多名学生在村内就读并免除所有费用。每年提供就业扶贫岗位500余个,带动周边6个村脱贫致富。二是产业带动周边县市。通过在保康、房县、枣阳等地投资磷化工、旅游、酿酒等产业,带动就业5000多人,创税1亿多元,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三是经验广泛推广。尧治河村被湖北省委组织部确定为“湖北省直机关工委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培训教育示范基地”“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近年来,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团队达1000多个、30000余人。尧治河精神、尧治河经验迅速传播到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当前,尧治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吹响了“二次创业”的口号,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拟定“五年内实现总产值100亿元、税费20亿元、利润5亿元”的目标。
二、尧治河“蝶变”之源
尧治河的“蝶变”之路艰辛坎坷,“尧治河精神”震撼人心。探寻尧治河的“蝶变”原因,发现尧治河的“巨变”源于以下四个“不变”。
(一)始终坚持突出党建引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强化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创业之初,孙开林同志带领5名党员发出了“要苦先苦干部,要死先死党员”的铮铮誓言,先后有3名党员在修路时坠下悬崖、献出宝贵生命,5人致残。30多年来,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尧治河精神,升华了“党员能吃苦、党员能吃亏、党员能奉献”的党员精神。正是发扬这种精神,孙开林带领全体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了以群众为中心、为百姓谋幸福。村党委班子在群众中的威信越来越高、公信力越来越强、号召力越来越大。30多年来,始终坚持党管企业不动摇,尧治河的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村属20多家企业全部建立党支部,形成村党组织、村委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格局。基层党建工作的不断强化,让尧治河村党委始终保持了超强的凝聚力、广泛的动员力、高效的执行力、和谐的亲和力和强大的战斗力。村党委多次被评为中央、省、市、县先进基层党组织。新时期,村党委又提出了“我是党员,向我学习;我是党员,向我看齐”的响亮口号。如今的尧治河,党员就是模范,党员就是标杆,党员就是先锋。从创业伊始只有5名党员的党支部,发展到今天拥有200多名党员的村党委,一步步走来,鲜红的党旗始终指引着尧治河前进的方向。
(二)始终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不断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对巩固党的基层政权,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全面小康,解决村级“办事难”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尧治河结合村内实际,坚定不移地走发展集体经济道路,集中力量办大事,努力实现共同富裕。30多年的发展,尧治河村建成了集磷矿开采、磷化工、水电、旅游、酒业、服务为一体的企业集团,村集体控股达到64.4%,确保了绝对控股地位。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让尧治河实现了从没有一家企业到拥有村级企业24家,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2.5亿元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由边远极贫村到保康首富村、湖北省百强村、中国名村300强第61位的根本性转变。彻底解决了集体经济空壳,村委无法为群众办实事,村干部没有公信力,群众不买村干部账等问题,彻底扭转了村庄治理乏力、基础设施滞后、民生改善无望等尴尬局面,实现了由生存发展困难到实现全面小康的飞跃。
(三)始终坚持追求共同富裕。尧治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村民负担,缩小贫富差距,努力实现全体村民“共同富裕”。早在1996年,村里就免费普及了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全额免除学杂费和生活费。对考入初中、高中、大学的学生分别给予4000至10000元的奖励和补贴。目前这项政策已经延伸到了全体企业员工,不仅减少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更促进了学生刻苦学习、回报社会。为彻底消除贫困,2000年开始,村委就采取“书记帮一片、支部委员帮一院、党员帮一户”的办法,帮助村里20多户困难户成功脱贫。针对村里的少数老弱病残人员,村委组织成立了集扶贫、服务、福利为一体的“三福公司”,对弱势群体实行集中管理、带领劳动、共同致富。目前,“三福公司”已由刚起初纯粹“经济输血”发展为年利润突破200万元的盈利企业。2003年开始,先后出资6000多万元修建160多栋别墅推进扶贫搬迁。新房分配时,有12个“特困户”免费入住,大多数村民参考年度家庭收入缴纳2至6万元入住费,村两委成员和企业经理却全额交房款。2007年尧治河股份公司准备上市,村里出资从集团公司购买500万股份无偿配给村民。如今的尧治河,家家住别墅、户户有轿车、人人有股份,实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四)始终坚持发扬实干精神。尧治河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克服重重困难,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靠钢钎和铁锤在悬崖峭壁上凿通130多千米的公路,靠人力把600多根电线杆抬上崇山峻岭架通131千米输电线路,靠肩挑背驮筑起气势宏伟的水库并建成5座电站,靠挖山填沟建起6个村民休闲广场,靠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发展20多家企业……30多年来,尧治河人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伟气魄,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斗志,披荆斩棘,战天斗地,历尽千辛万苦,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绩,谱写了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壮丽诗篇。
三、尧治河“蝶变”之思
尧治河的“蝶变”,虽属个别现象,绝非偶然因素,确实有迹可循。尧治河的成功,在于坚持了“四大法宝”。
(一)必须建强组织,发挥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尧治河致胜的第一大法宝。尧治河村始终坚持抓党的自身建设,突出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一个只有几名党员的村党支部发展成一个有200余名党员的党委,党组织的感召力、凝聚力、领导力不断增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做到“企业办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在村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取得瞩目的成就。可以说,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没有好的带头人和强有力的党组织,就没有尧治河今天的成功。
(二)必须不忘初心,恪守为民情怀。始终坚持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尧治河致胜的第二大法宝。尧治河村党委从一开始就恪守为民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赢得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全体村民一路风雨同舟,艰苦奋斗,最终达到了共同富裕,实现了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发展旅游不是为了壮大产业,而是为了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组建“三福”公司不是为了盈利,而是确保身残智障人士能实现政策兜底。转型发展不是为了扩大企业规模,而是为了可持续发展、让子孙后代“有饭吃”。可以说,没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没有尧治河今天的成功。
(三)必须与时俱进,推进改革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是尧治河致胜的第三大法宝。尧治河经历了从单一的“采矿经济”发展到集磷矿开采、磷化工研发、水电、旅游、酒业、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经济的转变;经历了从卖资源到卖产品,再到“卖风景”“卖文化”的转变;经历了从发展单纯经济,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转变;经历了“不可持续发展”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转变,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与时俱进,深刻诠释了“高质量发展”内涵。
(四)必须全面发展,提升幸福指数。坚持全面发展,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尧治河致胜的第四大法宝。习总书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尧治河在坚持产业更加发展的同时,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进文化小康建设,探索村民自治模式,着力发展科学教育,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富口袋”工程与“富脑袋”工程同步实施,初步实现了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