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主攻方向 推动农业转型——以中药材为例探索崇阳县农业转型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而当前传统农业已经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必须走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次结合全市“六大”活动,本人选取中药材为研究方向,广泛调研,深入分析崇阳县传统农业种植情况,用对比法梳理中药材发展前景、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对推动崇阳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发展中药材前景分析

通过广泛调研和比较,中药材与目前崇阳县种植的茶叶、油茶、雷竹、水果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如果加以推动发展壮大,必将成为支撑该县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主打产业。

1.政策导向明确。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中医药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视。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省委省政府把康养产业作为全省十大重点产业之一,鼓励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和幕阜山区等自然生态禀赋好的地区建设一批康养旅游示范小镇;2019年湖北省出台《湖北省中医药条例》。咸宁市《关于加快实施“133”区域和产业布局 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推进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把发展中药材作为其中重要内容。

2.气候环境适宜。崇阳县地处幕阜山脉中段北麓,县内四周环山,中部盆地,整体呈“八山半水分半田”格局。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气温适中;境内有红壤土、黄棕壤、泥黑壤土等多种土壤,为发展道地药材产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生态沃土。据1986年汇编的《崇阳县药用动植物名录》记载,全县共有动植物药568种,野生中药材总量在1000吨以上的品种达30余个,特别是黄精、白芨在全县各地均有分布,整个幕阜山就是一座天然药库。

3.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清末,今路口镇雨山村就有种植茶芎(xiōng)的传统,因品质好吸引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药商前来购买。上世纪60年代,石城镇方山村、路口镇田心村开始白芨“野转家”种植试验,参加省农展会并荣获金奖。上世纪60-80年代,崇阳全县大面积推广中药材“野转家”种植,其中种植的金银花、百合、茯苓、瓜蒌、杜仲等道地药材畅销全国。深厚的中药材种植文化,为当今中药材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群众和技术基础。

4.经济效益较高。与种植茶叶、油茶、楠竹、雷竹、水果等品种相比,中药材种植投资收益较高,优势较大。比如目前经济效益较高的白茶,按前12年算,平均年纯收入仅2500元/亩;前期发展的水果因气候不适,品质不如北方等产地的,没有竞争力,经济效益持续下降;特别是山区种植水稻,每亩收益不足200元。而种植中药材,属一次投资终身受益型产业,以第一年投资为主,后期仅需田间管理和采收,且采收后无需再次播种。比如种植黄精,按当前市场行情保守估算,年平均纯收入达0.8至1万元/亩;比如种植天冬,年平均纯收入达1.6至1.9万元/亩;一般中药材种植效益是其他农林产品的3至5倍。

5.投资风险较小。一是气候影响不大。油茶、水果、雷竹等品种年份不同、产量不同,一年大年后就是一年小年,不能实现连年丰产,降雨、气温等直接影响当年产量。而中药材只要田间管理到位,基本不受气候影响。二是时节限制较弱。茶叶、雷竹、油茶、水果等农产品每年有固定收获期、销售期,且储存要求高,一旦遇到滞销对当年收益造成重大影响。而中药材可根据市场行情采收,市场行情不好时不采收,在土里生长也可升值,且采收后储存时间较长。三是产品形态多样。受加工企业、冷链物流限制,该县目前几种主要农产品形态比较单一。而中药材有种苗、原材料、粗加工、精加工等多种产品,一种渠道不畅可换成另一种,可选择性强。

6.发展空间巨大。一方面借助国家政策,中药材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全国中药材市场规模(不含二次加工产品)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24年将超过2008亿元。另一方面受常年采挖和生态环保影响,野生中药材产量逐年减少,而人工种植的中药材产量难以跟上市场需求,国内安徽亳州、四川成都两大中药材销售市场已面临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特别是今年在抗疫过程中,中医疗法深得人心,必将在全球再次兴起中医药热潮,为发展中药材带来重大机遇。崇阳县现有耕地34.52万亩,林地218万亩,与茶叶、油茶、雷竹等品种发展受空间局限相比(如全县已发展雷竹3万亩,根据雷竹生长条件,种植空间已不足5000亩;茶叶、油茶种植既不能占用基本农田,又不能毁坏林地,高山石漠化地区成本又太高),发展中药材不受基本农田和生态公益林等条件限制,不须推倒重来,既可在农田种植,又可在林下种植,全县中药材种植还有广阔的空间,最高可种面积在300万亩以上。

二、崇阳县中药材发展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崇阳县中药材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每年新增种植面积已经超过通山,基本与通城持平,发展态势迅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助力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

1.种植品种颇具特色。根据传统种植效果筛选和市场行情为指引,全县中药材种植呈特色化发展趋势,目前全县种植品种有黄精、白芨、射干、葛根、金银花、芍药、菖蒲、瓜蒌、天冬等,均为道地药材,药材品质优于其他地区,其中黄精、白芨“野转家”为该县优势产品,发展前景较好。

2.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从2015年开始,种植面积每年增加1万亩左右,至目前共发展基地1230个,种植面积达到4.59万亩,其中黄精种植面积达2.7万亩,占比59%,白芨种植面积1.2万亩,占比26%。全县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达到67家,从业人员达到6000余人。

3.销售市场逐步打开。随着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兴起,崇阳中药材,特别是黄精、白芨已开拓出一片市场,黄精种苗和鲜货销往全国各地,安徽、贵州、福建等地大部分种苗和鲜货都是从崇阳调出。同时依托电商平台,中药材市场、实体店、药膳馆等线上线下广开销售渠道,全县中药材产业2019年产值达2.4亿元。

4.产业融合初具雏形。借助乡村旅游发展的东风,中药材种植基地成为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全县“药旅”融合发展颇具特色,比如高枧义源村石头缝里的鲜花、铜钟丫吉村百亩芍药、石城方山村万亩白芨,每到开花季节吸引大量游客;铜钟乡坳上领康药膳馆吸引县内外游客前往品尝,带动周边旅游发展。

5.带动效应持续向好。近年来,崇阳县把发展中药材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相结合,充分发挥产业带动效益。村民可通过土地流转领取租金、入股分红、基地务工、自产自销等方式获取收入。至目前,全县中药材带动贫困户1786户,户平增收1万元;带动农户3300户,户平增收2.5万元。

三、崇阳县中药材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虽然崇阳县中药材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国知名中药材大县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问题成为制约该县中药材发展壮大的瓶颈。

1.技术标准还未规范。虽然已经成立了中药材行业协会和相关合作社,但指导性、规范性还不强。一部分农户是为了获取补贴,一些农户种植技术不规范,正常一亩地种植黄精的密度是6000株/亩,而有的一亩地不足千株,经济效益不能充分发挥;还有一些种植户盲目引种,滥施化肥和农药,严重影响药材品质。目前全县还没有通过GPA标准认证的中药材基地。

2.产业链条还未成型。当前主要以销售中药材种苗和原材料为主,虽然全县中药材经营主体达到35家,但参与加工环节的仅2家,加工品种只有黄精、虎杖2种,加工量仅1500吨,不足种植产量的10%;康养、休闲旅游等三产融合目前受限于基地规模、配套设施等,还未真正起步。

3.配套体系还未建立。一是缺乏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战略定位、发展目标还未明确,扶持力度还不够大,覆盖面还不够全。二是缺乏完善的配套政策。在人才建设、市场管理、金融扶持等方面还未出台针对性的政策和规定,发展中药材存在保障不足的问题。三是缺乏健全的配套体系。信息服务平台、中药材交易市场等方面还未成体系,市场信息不对称,市场行情波动较大。

4.公共品牌还未叫响。与其他中药材种植大县相比,崇阳县中药材知名度还有一定差距,能够代表全县的公共品牌还未建立起来。龙头企业不强,还没有真正实力来支撑全县中药材发展壮大,在行业规范建设、市场服务和龙头引领等方面还不够有力。

四、推动崇阳县中药材做大做强的几点建议

当前全国中药材市场格局基本成型,崇阳县要想在全国中药材行业夺取一定份额,必定面临诸多挑战。这就要求该县要聚焦目标定位,坚定发展信心,走特色化、差异化道路,一步一个台阶,在厚积薄发中实现“破茧成蝶”和“华丽转变”。

1.突出“黄精+白芨”双品种,发挥主导优势作用。从市场行情、药用前景、生态条件、种植技术等综合分析,崇阳县应当把黄精、白芨作为全县中药材种植的主打优势品种,射干、菖蒲等其他药材品种可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配套发展,着力打造湖北道地药材产业之乡,进而打造“中国药谷”。在发展中要做到三个统筹:一是要统筹规划与推进。要制定全县中药材发展规划,对全县中药材种植进行合理布局,按照近期、中期、远期分时段制定发展目标和推进举措,在中药材种植面积、龙头企业培育、中药材深加工、三产融合等方面进行全面布局。二是要统筹其他农业产业与中药材发展。做到因地制宜、相辅相承,对当前颇具特色的茶叶、油茶、雷竹,要根据市场行情和土地容纳能力继续予以扶持,做好相关配套,促进发展壮大。同时要充分利用已有基地,大力推广中药材间种、套种,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三是要统筹中药材开发与野生品种保护。充分发挥道地中药材优良特性,抓好“野转家”培育,优先推广本地品种;同时要抓好野生中药材保护,科学有序挖掘野生资源,严厉打击滥挖滥采,保证崇阳县道地药材的纯正性。

2.凝聚“政府+市场”双动力,确保全域统筹推进。政府决定走向何方,而市场决定走得多远。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力和市场牵引力。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组织机构,突出顶层设计,做到专班专抓;要坚持定期会商,对重大问题集中研究决定,及时解决推进中的各类问题。二是要出台配套政策。重点加强对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针对中药材前期3—5年只投入无收益的实际情况,创新适宜的金融产品,防范前期投入较大、后期跟进不足的风险。三是要抓好招商引资。围绕优势资源和产业链,前期以种为主,通过引进、培育等方式,重点抓好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带动群众投入中药材种植;中期以深加工为主,以园区为依托,加大中药材深加工、物流等企业的招商力度,结合园区现有的医药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大健康产业园;后期主抓旅游开发,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康养产业,构建全产业链。

3.打造“信息服务+市场交易”双平台,优化交易服务渠道。健全的服务平台是中药材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必须建好用好中药材信息服务平台和中药材交易平台,确保信息与销售渠道畅通。在中药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要以行业协会为主导,建立全县中药材产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向农户提供政策咨询、产业动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发挥指导作用。在中药材交易平台建设方面:要建立全县统一的种苗交易平台和中药材产品交易平台,可借鉴崇阳县新农贸市场的建设模式,建成集产品检测、价格监督、市场交易、信息发布于一体的综合交易市场,全县所有中药材交易向县级平台集中,确保中药材交易规范有序;同时要全面整合优势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中药材电子交易平台,推进线上与线下交易共同发展。

4.构建“质量溯源+品牌建设”双体系,唱响崇阳特色品牌。当前中药材产业发展,一靠品质,二靠品牌,二者缺一不可。要千方百计把好中药材种植技术关、质量关,以质量创造品牌,以品牌保证质量。一是要大力推进质量溯源体系建设。大力推行“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中药材行业协会引领作用,制定中药材种苗选育、种植、采收、加工等相关标准;成立崇阳县中医药研发中心和中医药研究院,大力开展中药材种苗繁育与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野生中药材资源抚育保护以及中药产品深度开发等工作,可建立3—5个优质种源繁育基地,确保中药材优良种苗供应;加大GAP标准推广力度,确保规模以上基地实现全覆盖。二是要大力推进品牌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品牌强县战略,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品牌创建支持力度,力争在“中国驰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等方面取得突破。特别是崇阳县最具优势的黄精品种,要早谋划、快推进,全力拿下“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牌子。要坚持以中医带中药,充分发挥县中医院特色专业优势,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特色骨伤科的基础上,再培育出两至三个全市全省有名的特色专科,打造崇阳县中医品牌。

5.探索“精深加工+康养旅游”双路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发展,最终要走融合发展之路,要在产业培育上下功夫,突出规模效应、集约效应,推进中药材种植产业“接二连三”。一是要与精深加工深度融合。种植中药材可以富民,发展中药材深加工才能强县。要在壮大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的同时,大力引进加工龙头企业,重点瞄准全国和省内名企业,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园;要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国内知名中医药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中医药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联动和协同创新,探索开发药食同源产品、功能性食品饮品及其他衍生产品等,延伸产业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要与康养旅游深度融合。要做好“游”的文章,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崇阳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以建景区的理念来建基地,抓好中药材种植布局,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开辟中药材特色旅游观光线路,打造“中药材产业+生态旅游”崇阳新名片。要做好“吃”的文章,打造一批有特色风味的药膳馆;创新出符合当前养生理念的药膳煲汤,推进药膳产品进超市、进餐馆、进家庭、上网络。要做好“养”的文章,充分挖掘中医药历史传说,开发现有中药优势资源,以乡村民宿为依托,大力推进康养小镇建设,把崇阳打造成华中休闲康养目的地。

作者:崇阳县委副书记、县长 郑俊华

云上崇阳投稿邮箱:chcyw@126.com 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云上崇阳严正声明:本平台原创文章和图片未经授权许可,严禁私自转载转发。经许可后,转载转发需注明出处和原创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