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拥军模范张日平:“四代接力”的家国情怀

云上崇阳讯 全媒体记者沈二民 、通讯员丁嘱、毛雪飞报道:在崇阳县桂花泉镇东源村,有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虽然已年过七旬,但他精神矍铄,干事风风火火,说话掷地有声。他叫张日平,是地地道道的村民,是“全国拥军模范”张道全之子。从1998年开始,他接过父亲的拥军接力棒,坚持22年如一日,省吃俭用,拥军优属,乐善好施,他的先进事迹在鄂南山区广为流传,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

一片痴情,子随父愿再接力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立身做人的道德准则。张日平说他走上拥军路,还得从他父亲张道全说起。

据他介绍,父亲出生在旧社会,是从湖南一路要饭,辗转流浪到湖北崇阳,并落户桂花泉镇的。父亲常跟他讲,是共产党和亲人解放军给贫苦农民分了土地,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强大的军队,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张日平的记忆里,每年“八一”建军节和春节,父亲都会挑着箩筐,装满鸡鱼肉、大米等农家产品,走上几十里山路,慰问驻地官兵。小时候,每次父亲下山拥军,张日平都跟在后面;长大后他挑担,父亲就跟在他身后。记得1980年春节,父亲将家里准备过年的60斤猪肉全部分成12份,又在镇上购买了12份点心,写好12封慰问信,分别登门送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牺牲的12户烈士家属手中。此后20年来,每逢新兵入伍,父亲都会带些土特产和纪念品去送行;逢年过节,对有困难的军烈属,父亲不顾严寒酷暑都会翻山越岭,登门慰问。父亲张道全曾被国家民政部、湖北省政府、省军区授予“拥军优属模范”,1998年8月光荣出席了全国双拥表彰大会。在这种良好家风的熏陶下,拥军优属的信念从小就在他的心里扎了根。

张日平至今清晰地记得,2000年12月弥留之际的父亲张道全早已不能言语了,但几天来就是不咽气。张日平夫妇猜想,可能是等人,乡镇的来过,武警的来过,儿孙也在身边,到底是等什么……张日平猛然似有所悟,他伏在父亲的耳边,说会继续如期慰问军人,会继续修桥铺路。然而三天过去了,老人似乎还不满意。最后,张日平的妻子陈春保凑上去说,爸,您放心,我会真心支持日平的,有一天我们像您这样老了,您的孙子也会接着干……张道全这才欣慰地闭上了眼睛,了无牵挂的走了。从此,张日平便义无反顾地接过了父亲传给他的拥军“接力棒”。

张日平常常对家人说:“现在农村脱贫致富了,公路、私家车和互联网都进村了,得益于国家富强安定,千万不能忘了咱们的亲人子弟兵!”

一份真情,心系军属解忧难

张日平虽文化不高,但爱读书看报,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土秀才”,平时爱编“顺口溜”。在去年崇阳县欢送新兵入伍仪式上,张日平作为特邀代表发言:穿上军装背上枪,保家卫国当栋梁;勤学苦练莫分心,家有困难我来帮。“家有困难我来帮”,这句话他不是挂在嘴边上说说而已,而是长期以来用实际行动默默践行着他的铮铮承诺。

每年“八一”前夕,张日平都会杀猪宰鸡,带着自己种的土特产、水果,亲自送到咸宁军分区、县人武部、县消防大队和县武警中队等单位进行慰问。每年征兵期间,四处张贴宣传标语,进村入户到适龄青年家中作参军动员;新兵起运前,到崇阳电视台为全县新兵点歌,参加欢送大会现场为新兵送行。

1990年那一年很困难,张日平牵头在桂口长坪募捐修石拱桥,耽误了农事,家里仅养了一头猪,在“八一"时慰问了官兵。到过年时,家徒四壁,张日平向亲戚借来160元钱过年。妻子陈春保说,年不过也不能少了慰问,过年嘛,生活好了,天天都是过年。即使在这种时候,这家人仍很乐观。是的,这一大家人没有悲观的日子,只有善良,心底的善良产生的快乐是永恒的。2018年,张日平脚痛,他孙女儿陪同,自己拄着拐杖去慰问。孙女儿知道爷爷患病须开刀,爷爷对孙女说,过了建军节我就去做手术,爷孙俩会心一笑。

近年来,张日平一直在记着一本“拥军日记”,里面记录着村里和镇上现役军人的详细情况,他也将拥军的范畴扩大到做新兵工作、为军属服务上来了。新兵到部队后他都要给他们写信,了解训练和学习情况,询问有没有家庭困难,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勉励他们在部队建功立业。该村退役士兵李彪在部队服役期间就和张日平建立经常性联系,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现在虽然在外务工,但是每年春节回家,李彪都要上门给他拜年问好。张日平对自己很刻薄,平时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但在优待军烈属方面却很大方,经常为家庭困难的烈军属送温暖献爱心,少则一两百,多则上千元。农忙季节,他还会及时组织劳力帮助人手紧张的烈军属耕种收割,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同时,他积极为军属维权,先后帮助14名现役军人家属解决了住宅地基、山林纠纷和交通事故赔偿等问题,有效维护了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

一腔热情,乐善好施显大爱

张日平乐善好施,有一副菩萨心肠,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全靠养猪种田为生。据他介绍,他耕种了田地20多亩,年养猪6头,年收入3万余元,子女也都成家立业,日子过得也算比较宽裕,也有些积蓄。2014年9月,他被查出患直肠癌,并两次进行手术治疗,花费4万多元,还因此背上了1万多元的债。平日里他省吃俭用,却非常热衷公益事业,经常为家庭困难的军烈属、五保户、特困户接济衣物和粮食等,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每年春节他都要到县福利院、镇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凡孤寡老人去世了,他都去料理丧事,孝子般下跪磕头。

为了帮助群众解决桥不通、路难行的问题,从1995年开始,他便自己捐资或外出募资为当地群众修桥铺路。在修建金畈桥时,他四处募捐,想方设法筹工筹劳,硬是坚持吃住在工地一个月之久,该桥建成后解决了800多名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如今他共筹集资金200余万余元,修建村级水泥公路20余公里、便民桥8座、凉亭2个,极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精准扶贫,加快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有一种情怀,植根于生生不息的大地,那就是爱国;有一种追求,融入血脉,世代相传,那就是拥军。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一不图名,二不图利,三代人数十年矢志爱国拥军,令人敬佩。他们所做的可能不算多,但倾注的却是浓厚质朴的爱国拥军情怀。和平时期,山村农家,致富之后,这种情怀更显可贵。这是2015年8月24日,《中国国防报》登载了张日平同志拥军事迹《农家三代接力拥军,朴实情怀续写大爱》,编者为他评议点赞的话语。

怀着对党的无限感恩,对人民子弟兵的朴实感情,张日平把父亲交给他的拥军接力棒传承了22年。去年“八一”前夕,张日平特地将武汉务工的儿子张奇义叫了回来,并带上读小学的孙子,一起到驻地部队慰问。儿子说,他是看着爷爷和父亲拥军长大的,爷爷已经去世了,现在父亲的年纪也大了,又身患疾病,他义不容辞要将拥军接力棒接过来,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张日平作为一名乐于奉献的志愿者,积极投入到防疫、抗疫一线。他积极配合镇村工作人员进户宣传防控知识和注意事项,询问并帮助老人和困难户送菜、送物和生活必需品。在此期间,他仍不忘看望军、烈属,为他们送去关爱之心,送去物资和慰问金。每当听到他们感谢党和政府的话语,他也感到由衷的高兴。

记者在6月中旬的一个晴日拜访张日平家,依山而建的平房虽简陋陈旧却干净整洁,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左边一间房,门楣上镶着金字牌匾:“拥军资料陈列室"。室内的资料、图片有条不紊地挂满三面墙,房间正中摆放着一个长方体的玻璃柜,高一米左右,柜内分栏陈列着各种证书、志书、奖牌、影集……这个陈列室给这个家庭点缀着一份庄严之美。

据了解,张日平今年70岁,长子张奇义是“拥军”接力人,次子张仁义膝下有1女儿,叫张曦熙,今年15岁,在校读书,不过,从9岁开始她就跟着爷爷张日平出去慰问。张仁义的妻子李爱风说,爷爷走不动了,是父亲接替;父亲走不动了,大哥接替;如果大哥也走不动了,就是我家宝贝女儿曦熙接替了。

张日平一家四代人翻身不忘共产党,接力拥军52载,慰问驻军,为军属排忧解难,热心公益事业,不图名、不图利。2003年,他当选崇阳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2006年,当选为县政协委员;2007年,被评为“咸宁市十大拥军模范”。2016年7月,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表彰为“拥军优属先进个人”。他的拥军事迹先后被《中国国防报》、《科技日报》、《民兵生活》、《咸宁日报》等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誉为鄂南拥军优属的典范和名片。

面对荣誉,张日平说,我并不算富裕,我慰问的物资很拿不出手,只是我的个人心意罢了,能得到这些荣誉是党和政府的关爱,我们会代代相传、子子孙孙接力拥军之路。

编辑:全愈

编审:雷艳

云上崇阳投稿邮箱:chcyw@126.com 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云上崇阳严正声明:本平台原创文章和图片未经授权许可,严禁私自转载转发。经许可后,转载转发需注明出处和原创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