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杨昀琰
湖北崇阳古属三苗之地,古瑶人住在荆楚大地,只有龙窖山(药姑山)留下了大量生产生活遗迹。崇阳境内的龙窖山和药姑山已被专家认定为是瑶族早期的千家峒,是瑶族同胞传说居住过的理想家园。按照咸宁市申报“中国古瑶文化之乡”工作要求,在崇阳县委宣传部的牵头下,2017年9月,崇阳县文联成立了由17人组建的崇阳“瑶文化”调查工作专班,分为三个调查组,从9月5日至9月24日,分别赴相关乡镇和村组开展“瑶文化”遗迹、传说、故事的调查。2018年3月,咸宁市被命名为“中国古瑶文化之乡”,其核心区域的二分之一就在崇阳县境内,其核心点就是龙窖山。
一、崇阳境内“瑶文化”资源的现状
瑶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其先民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后在不断的战乱中,过着“吃过一山又他徙”的流离生活,被称为 “东方吉普赛人”,现主要分布于广西、湖南、云南等地。传说远古时候,一支瑶人跋山涉水来到洞庭湖畔一座大山前,但见山头,云雾缭绕,翠岭葱茏,恍如仙境;山谷间,鸟啼空鸣,飞禽走兽突现;山涧边,溪瀑倒悬,如玉带飘舞……瑶民们决定在这里建立新家园,这便是“千家峒”。目前,咸宁市仅崇阳县、通城县、赤壁市存有瑶文化遗迹,其中70%在崇阳境内。
1、境内“瑶文化”遗迹分布广、较丰富
通过崇阳“瑶文化”调查工作组赴瑶族祖居地龙窖山(药姑山)脉区域内的肖岭乡、沙坪镇、石城镇,另外还到路口镇、高枧乡、青山镇共6个乡镇10多个村组,开展“瑶文化”遗迹调查,发现崇阳县有近600处石桥、石屋、石井、石洞、石窖、石板路、石凉亭、石梯田、石梯地、垒石等石文化遗存。其中肖岭乡金不村雷家洞溪流两边都用垒石护砌,有石屋、石桥、石庙等遗迹。还有一种特殊的老房子,下面为垒石结构,上面是干打垒。在龙潭发现了石庙和荒芜的石梯地。
在沙坪镇石坳村龙头山,有80多丘荒芜的垒石梯田,据说过去每年可打七、八十担谷子。”瑶人所唱“龙头山上耕种好”,确实名不虚传。该村龙头山对面有一座摩旗峰,两侧是山,中间是平地,一条小河贯穿其间,瑶人生活特征明显。在临近山顶的地方,有一石屋遗址,据说那是守墓人住的地方。再往上,发现有2亩多面积的垒石墓,相隔距离很近,大小不一,具体哪一座墓是红花太子墓,不太清楚。有知名专家通过卫星定位考察,有垒石墓 164座,是崇阳古瑶文化的重点区域,是咸宁最大的、最集中的、最典型的古瑶遗址,其规模超过湖南临湘和邻县通城的瑶文化遗迹,在全国属罕见。肖庙铺村殷家冲山上发现有三排石梯地。
路口镇雨山村耕地皆石梯地,建筑皆石材屋,古道皆石板路,路上亦是石凉亭。古瑶人,称居住地为“峒”,又将“峒”分为“排”。汉人则不这样称呼,而雨山村将村分为“排”,一直沿用了瑶族人的这种叫法。该镇高耀村是典型的石头村,青石板路伸向村庄各处,山上垒结的石坎数量面积庞大。在村梨树坪石壑上有一座倒塌的石屋,留有一个石碾和碾槽;村里还有很多石磨和石碓,有一硕大的石碾、大型石凉亭,还有石头砌成的泉水池。绿化村有一个地方,就有四十八畲(即48户逃避徭役的人家)之说。沿石板路上大顶尖主峰下,发现有几处石块垒砌的小石窟,保存完好。厢所村因古时候先民们在马鞍山下,建有一座精制的小石屋(已毁),此地故名石屋。附近有石屋庞家、石屋程家、石屋汤家等,建有石屋寺。此地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利用石材做建筑材料和引水设施。邻近的白霓镇大市村,亦以石匠多而石工艺高超著称。
石城镇石门村七组有文献中提到的具有少数民族特征的吊脚楼,三四栋房屋皆由垒石做屋基。该村境内的高山就叫龙窖山,山上有个地方叫皇帝脑,在山腰发现有三层垒石墓,山顶四周有一大片垒石,疑似瑶族人用来做石屋的屋基,还有石井和刻有文字的石头由于暴雨袭击导致山体滑坡,被泥石掩盖无迹。该镇塔坳村三组的石板冲垒石众多,溪流两边全是石坎、石沟和石板路,且有石庙,但有不少遗迹被毁。该村羊古洞的山顶上有古民居,有大片垒石墙,有几个垒石窖疑似先人储存粮食之所。村里还有双港桥,是一座非常古老的石桥,是人们心目中的“廊桥”。
据勘查发现,青山镇棺材山脚下,也存有古瑶文化遗迹,典型的物件为石窗。雕刻的图案为:一个男人双脚趴开,用双手托着一个太阳。据在崇阳考察古瑶文化遗址的通城瑶文化专家讲,那是古瑶文化的图腾。在高枧乡义源村看到有石薯窖,是村民用来储存红薯的地方,且数量不少。
2、境内“瑶文化”记载史料全,较详实
北宋徵宗(1101-1125)时期范致明所写的《岳阳风士记》:“龙窖山在县(临湘)东南,接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城邑,亦无贡赋。盖山徭人也。”南宋马子严《岳阳甲志》:“龙窖山,在巴陵县北,山家峻极,上有雷洞、石门之洞。山瑶居之,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山徭人就是瑶族的别称。这些文献资料都证实了两宋到元明时期瑶族同胞在龙窖山和药姑山聚居的史实。同治五年《崇阳县志》对药姑山、龙头山和摩旗峰上的红花太子墓均有记载。瑶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一些历史记忆靠唱歌流传下来。他们传唱的《盘王大歌》中《十二性瑶人游天下》有如下歌词:“瑶人出世武昌府,满目青山到处游,龙头山上耕种好,老少乐业世无忧。”歌中唱的龙头山就在崇阳沙坪镇石坳村。
《晋书•卷一百•列传第七十》对摩旗峰上的红花太子墓的由来有记载,曰:“山都县吏丘沈遇于江夏,昌名之为圣人,盛车服出迎之,立为天子,置百官。沈易姓名为刘尼,称汉后,以昌为相国……。”又载:“侃等与昌苦战累日,大破之,纳降万计,昌乃沈窜于下俊山。明年秋,乃擒之,传首京师,同党并夷三族。”《资治通鉴•卷八十五》载:“江、沔间所在起兵以应昌,旬月间众至三万,皆著绛帽,以马尾髯”。《说文》,“绛,大赤也”,即大红色,是说他们都带着红色的帽子,用马尾当作须髯,与红花对得上。故丘沈之子称为红花太子。这些证明了当时发生过大且激烈的战斗,连马兵都出动了。红花太子死后,其亲属或者属下垒石为墓。
3、境内“瑶文化”民俗技精良,较出名
据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介绍,路口镇雨山村的草把龙又称香龙、尊龙,也跟瑶族人有关,是楚文化遗存的、具有祭祀性特征的民间手工艺造型的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民俗价值和传承价值。其编织的工艺特殊,规格多种,舞龙以单数为主,有单龙戏虎、三龙盘花、五龙盘圣,七龙伴月,九龙盘鼎,十三龙下海等,双数有二龙戏珠。龙和虎分别是汉人和少数民族的图腾。龙虎相戏,是彼此的交流和对话,据说是汉族与瑶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与碰撞。
2017年12月,来自雨山村一二三排的传统民俗文化节目《单龙戏虎》作为市民协指定的体现瑶文化遗存的重要节目之一,参加咸宁市申报“中国古瑶文化之乡”的汇演,得到了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及省、市民协专家的一致好评,为咸宁市被命名“中国古瑶文化之乡”立下了赫赫功劳。
4、境内“瑶文化”故事颇传奇,较神秘
沙坪镇石坳村有一个地方叫分金坪,相传古瑶人在洞庭湖抢了金子,在那里分了金子后去了临湘,故名。肖岭乡金不村有一个传说,瑶族人住在山青水秀的雷家洞,不要交税,过着世外桃园般的生活,觉得很幸福,有人拿金子跟他们换地盘,他们说:“给金子也不换。”金不湾就这样喊出来了。金不村有一个龙潭,传说古时候一条龙从那里经过,转不过身来,把尾巴一甩,甩出一个大坑,就叫龙潭。
雨山草把龙灯的民俗节目《单龙戏虎》中关于龙和老虎,远古时候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药王因经常给人看病要去山上采药,先后想办法救了喉咙里被一大块骨头卡住的老虎,用中草药除掉了鳞甲里长了很多风虱的龙,龙和虎非常感恩药王,就这样成了两兄弟,都跟着药王治病救人,造福百姓。
二、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对“瑶文化”热衷研究不够。同治五年《崇阳县志》提到过关于药姑山、龙窖山和龙头山等山,但没有提到关于崇阳有瑶族人生活的历史。岳阳等地方的文献资料中提到崇阳的雷家洞和石门洞古代曾有瑶族人生活过,但崇阳缺乏热衷于从事“瑶文化”研究的工作人员;虽然崇阳县文联按照咸宁市申报“中国古瑶文化之乡”的工作要求搞了部分调查,但参与人员只是了解一些皮毛而已,也没有时间研读更多的文献。崇阳对“瑶文化”研究,现在才刚刚起步,缺乏更专业更深入的研究。
二是对“瑶文化”重视程度不够。据说,当年广西瑶研究会组成的考察组最先到崇阳境内的龙窖山(药姑山)寻找瑶祖故里,由于某些原因,后来考察组离开崇阳,转到同处该山脉的通城县大坪乡内冲瑶族村进行考察,通城人民对其接待非常热情。考察人员发现该村民居的左右房梁上有狗头的图腾,属瑶族特色民居的标志;药姑山横岭有古瑶民石梯地、还有大量的垒石等“瑶文化”遗迹,符合瑶人的生活习俗,于是将通城境内的龙窖山(药姑山)认定为瑶祖故里。文化产业是谁抢占了先机,谁就占领了主动权。在“瑶文化”研究和保护方面,崇阳失去了先机,非常可惜。
三是对“瑶文化”宣传强度不够。由于瑶族人从崇阳迁到外地年代久远,现在生活在龙窖山(药姑山)、龙头山周围的人们,在临湘和通城人来寻找瑶文化遗迹后,才知道瑶文化与这里有关,才知道石桥、石屋、石井、石洞、石窖、石板路、石凉亭、石梯田、石梯地、垒石等石文化是瑶人留下的。加之县文化部门对“瑶文化”研究和宣传不够,所以崇阳“瑶文化”没有知名度。
四是对“瑶文化”保护力度不够。崇阳垒石文化非常丰富,是瑶族人曾经生产和生活过的遗迹,属于文物。由于年代久远,好多垒石经受不了时间的打磨,加之人们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没有把瑶文化文物当宝,导致有很多石文化被毁,也有的被前来崇阳考察且别有用心的外地人弄走也未可知。例如金塘镇林家村曾有一座由垒石堆砌的石屋,屋顶是石瓦,但由于搞精准扶贫,实行就地重建,把这座古老的石屋拆掉了,非常可惜。
三、保护“瑶文化”资源的建议和对策
咸宁市委常委、崇阳县委书记杭莺在同5位县委常委和县政府分管副县长考察龙头山时指示,要大力保护古瑶文化遗址和周边环境,积极开展研究,合理开发利用。如何贯彻落实“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和崇阳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科学保护、开发利用崇阳县古瑶文化资源,发挥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笔者建议:
1、要统一认识,加强保护。古瑶文化是崇阳县不可多得的地域文化,属地党委政府和县直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将古瑶文化遗址纳入文物保护范围,提高保护意识,加大保护力度,让年久远弃之未用的古瑶文化遗址不再被损毁。
2、要成立机构,深入研究。成立崇阳古瑶文化研究机构,聘请专家,组建专班,广泛搜集文献资料,实地考察文化遗址和民俗,加强古瑶文化的科学研究,为打造古瑶文化核心区域夯实基础。
3、要统一规划,科学开发。崇阳县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将肖岭乡金不村、沙坪镇石坳村、石城镇石门村、路口镇厢所村等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范畴,统一规划,科学开发,原始复制古瑶人居住的洞穴、树屋、土屋、石屋等居住环境,浓缩龙窖山古瑶遗留文化景点,演绎古瑶文化的历史变迁,推动全域旅游,让游客清晰了解古瑶文化的来龙去脉,感受瑶文化的无限魅力。
4、要加大投入,合理利用。将古瑶文化保护列入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策划古瑶文化核心区招商项目,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古瑶文化在崇阳县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5、要扩大宣传,擦亮名片。龙窖山、龙头山是全世界瑶族同胞魂牵梦萦的精神圣地,在古瑶文化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要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办法,扩大宣传,提升龙窖山、龙头山这一“文化名片”的知名度。一是打造原貌景点。突出“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理念,原汁原味复制原生态景点。二是举办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举办古瑶文化论坛、文化讲座、文学笔会等形式,宣传推介古瑶文化。三是打造文化品牌。着力打造崇阳县古瑶文化“四个一”特色品牌,即推介一条广告宣传语、创作一首专题歌曲、演绎一场实景歌舞晚会、出版一本古瑶文化专集,让古瑶文化成为崇阳县一张靓丽的名片。
(作者系湖北崇阳县人大常委会代表选举人事任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