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天城 一流一中
八十华诞 我爱一中
汪华明
1928年8月17日出生于崇阳县石城镇石城村下畈汪家。建国前入伍,中共党员,历任咸宁县委、大冶地委通讯干事;省委宣传部报刊处、新闻出版处干事、科长。离休后,任荆州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理事、弘扬延安精神宣讲团成员。70余年间,在全国(含人民日报)、全省57家报刊杂志发表新闻通讯散文等各类文章2000余篇。其个人事迹在湖北省地方志新闻志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画报编辑出版的辞典书和《中华名人志》、《开国将士风云录》、《世界名人录》等近二十种志书刊登。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汪华明8岁就帮父亲放牛,10岁就学会了耙田、插秧、割谷、种菜、砍柴......
1943年,村里请来了一位教古书的老先生,汪华明跟着老先生学了半年古文,下半年又到寺前庙读了半年私塾,后来考上了石城乡中心小学,由于成绩优异,汪华明跳级读完了小学。为了能考上初中,他步行100多华里的山路到高枧求学,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汪华明考取了崇阳县立初级中学(现崇阳一中)。
解放前,县里只有一个中学,没有高中。1945年8月,崇阳县中从高枧山区迁到离县城15华里的白霓桥内州畈箭楼王家,这一年考生最多,按成绩优劣编为甲、乙、丙、丁、戊五个班,汪华明被编在乙班。学校离老家有40多华里路,汪华明都是自己挑着行李去上学。
“由于家境贫寒,深知读书不易。所以,无论在学校还是放假回到家中,我都非常刻苦地钻研功课。那时没有电灯,晚上夜读都是在小土碟子中倒点菜油,放根灯芯照明。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我的成绩都不错,期期升学,没有留过级。” 汪华明说道。
1949年底,年仅21岁的汪华明,在首任咸宁县委通讯干事岗位上,几乎隔两天就会在湖北日报、湖北农民报和中共中央中南局机关报《长江日报》上发表文章,一年之内发表了近200篇文章。当时的汪华明才华横溢,声名大噪。1988年离休后的32年中,汪华明多次被评为县、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和市级、省级离休老干部先进个人。到了晚年,汪华明更是一心扑在写作上,已93岁的他仍然笔耕不辍,坚持创作。
前半辈子从县委至地委至省委,汪华明一直写新闻、管新闻;后半辈子(从离休至今),还在关心新闻,评报评书。2009年,汪华明把60年间写的评报评书文章汇编成30余万字的新闻专著《报评书评文集》,湖北日报社长助理、高级编辑、副厅级离休老干部冉中同志专门为此书写序文《半世新闻一世情》。
汪华明写的报评多次在省报、中央级的报纸上发表。他写的《新·精·细·好——评楚天都市报的连载专版》一文,2003年3月28日全文刊登在《中华新闻报》上,楚天都市报也将这篇评报文章贴在编辑部的评报栏中,供编辑们学习、参考。他曾经还作为荆州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理事,写了近60篇时代感和针对性较强的文章,宣传延安精神。如:《市场经济与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与延安精神的一致性》《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六十年变迁与延安精神》《用延安精神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等,获得各地专家学者的好评。有不少文章获省级一、二、三等奖以及中央新闻媒体和理论、文化、科研单位的金奖。
全国二届修志工作(改革开放30年历史)启动后,2011年8月,已84岁高龄的汪华明,还在为革大校史的编写和家乡二届崇阳县志的编写出力。2011年5月,汪华明收到家乡邮来的二届县志(上下册,二审稿)200万字,读了20天后,花了整整4天时间写出了《歌颂改革开放成果的百科全书——简评二届崇阳县志》的评志文章和《对二届崇阳县志的修改意见》。这两篇文章,在2011年7月7日由县志主编的第23期《修志简讯》中的首要位置,加编者按全文刊登。二届《崇阳县志》2013年元月由长江出版传媒、湖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后,汪华明又写了一篇《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精品县志》评二届《崇阳县志》的文章,此文在2016年2月号《湖北地方志》杂志全文刊用。2013年,已经86岁高龄的汪华明,历经酷暑严寒,出版了专著《散文选集》,主编了70万字的革大校史《流金岁月——革大校友在荆州》。
生命不息,笔耕不止。现已92岁高龄的汪华明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每天仍然坚持写作并推发朋友圈,“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勤于思考、坚持创作,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新闻人。”汪华明坚定地说道。
全媒体记者:沈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