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高新阵地 打造中国钒谷——关于崇阳县钒产业集群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六大”活动促发展

按照全市推进高质量发展“六大”活动有关要求,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增长极”这一课题,以“崇阳县钒产业集群发展”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调研,形成了《关于崇阳县钒产业集群发展的调查与思考》调研报告。

一、产业特点“不同钒响”,奠定集群发展基础

崇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钒业之乡”,钒产业作为特色产业,有着鲜明特点:

有“久经考验”的成长历程。崇阳县钒产业发展,经历产业萌芽期(1976-1981年)——工艺改进期(1982-1989年)——起伏徘徊期(1990-1999年)——复苏繁荣期(2000-2008年)——转型发展期(2009-2019年)五个阶段,已有43年发展历程。从全国最早开展石煤提钒到发展成县支柱产业,从谈钒色变到以钒为荣,从粗糙生产到高新发展,从污染企业到绿色产业,钒产业在历经阵痛中蜕变成长。发展轨迹起起落落,如“过山车”一般,即使片钒价格从每吨50万元跌落至每吨3万元低谷,仍然有一批打不垮的人才和企业在坚持,他们的身份由冶炼工——钒贩子——钒厂长——钒老总华丽转变,企业产品由低片钒——高纯钒——钒铁——钒氮合金逐步提升,历尽沧桑,永不言弃,奠定今天崇阳的钒产业地位。

有“环保达标”的产业转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崇阳钒业叮当响,是县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因钒提炼工艺原始,技术粗糙,污染严重,最后走向死胡同。面对钒产业陷入萧条冷落的困境,崇阳县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中做出最佳选择,加强技术创新升级,果断推动产业转型,在生产中广泛运用无废水、无废气、无废渣的“三无”清洁工艺。如青山钒铁、鑫发钒业等厂家投入重金上环保设施,使50#钒铁站稳脚跟;晶洋公司率先引进国内技术含量最高的钒氮合金产品;许多投资者纷纷转向,不再生产一两钒原料,全部改为片钒做原料进行钒产品深加工,让企业浴火重生、脱胎换骨。当前发展以钒氮合金为主的钒深加工,每月环保监测数据显示,各项指标均为达标排放,没有“三废”污染,是一种完全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业、高新产业。

有“三足鼎立”的历史地位。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崇阳人成为国内石煤和其它废渣提钒领域当之无愧的技术领军者,省外很多钒企聘请崇阳人为其做技术指导。常年在外从事钒技术指导和产品贸易工作的有1000余人,从业足迹和销售渠道遍布全国各地。据统计,通过县内平台和渠道销售钒产品,每年引进销售五氧化二钒和偏钒酸铵10000吨以上,既活跃了崇阳钒产业市场,又保证了县内深加工原料供应。崇阳一度成为华中地区钒产品交易量最大的集散地和钒产品最完备的深加工基地。国内知名的钒业、化工网站都有大量崇阳钒业信息,崇阳与攀钢、承钢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崇阳钒价成为国内钒价的重要风向标之一。

有“天宽地阔”的发展前景。钒是一种重要战略物资,钒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原子能、航空航海、陶瓷、医药、新兴钒电池等领域。尤其钒是生产钢铁的添加剂,又称“钢铁味精”,能增强钢的强度和韧性,应用量和潜力较大,据统计钢铁生产用钒占到全球用钒量的95%。目前,我国钒产品应用程度明显落后于世界水平,钢铁工业中钒的消耗强度不到30公斤/1000吨钢,而发达国家钒消耗量接近100公斤/1000吨钢。2018年,国家及时颁布热轧带肋钢筋新国标GB/T1499.2-2018(简称钢筋新国标),取代旧国标GB1499.2-2007,旨在利用先进标准引领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钒电池技术已取得较大突破,2017年大连融科公司的钒电池用钒量接近10000吨,预计到2022年中国钒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0亿元以上。此外非钢用钒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从各种叠加因素来看,钒产业走向繁荣似乎成为必然。

二、产业优势“显山露水”,搭起集群发展平台

钒产业作为崇阳县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全县产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2014年入选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以来,产业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

1.集群优势。从1976年最早开始石煤提钒试验,到1978年初步实现工业化生产,到1982年被煤炭部定名为“石煤提钒综合利用试点县”,到1989年年均产钒近200吨,产品获得省优部优称号,产品大部分免检出口,在当时国内可谓一家独大。2008年前,崇阳县内可年产钒7000吨,加上遍布国内崇阳人30多家企业年产钒也超过7000吨,总共年产钒14000吨以上。转型后,全县市场主体1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包括5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县共有以钒氮合金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线17条,年进出钒产品2万吨以上,年产值超18亿元,到2025年预计可达100亿元。目前,从偏钒酸铵提纯精钒到片钒、50钒铁、80钒铁、钒氮合金、钒铝合金、高纯钒、钒电池电解液等高新产品一应俱全,崇阳成为国内最齐备的深加工基地,形成全产业链,是名副其实的钒业大县。

2.技术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崇阳县在钒产业中有着较为雄厚的技术积累。石煤提钒领域,掌握的钙化焙烧、复合焙烧、碱化焙烧、免焙烧酸浸和离子交换法提钒工艺等先进技术,在全国石煤提钒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利用废触煤、钢渣等废渣提钒工艺国内领先,符合环保要求,为废物利用闯出了一条新路;转型升级后钒产业工艺技术一直在与时俱进,主要产品钒氮合金与央企中国电子集团长沙48所合作,在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能耗水平由10年前的吨耗电近10000度降到现在4000度以下,并且还在持续改进之中;利用偏钒酸铵精制五氧化二钒,采用全新滚筒式烤炉加除尘器收尘、吸收塔氨气回收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完全做到清洁无污染生产。另外在高纯钒生产中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还拥有生产钒电池固体电解液技术,为今后迎接钒电池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崇阳县在全国各地有钒产业从业人员1万余人,其中技术骨干1000余人。多年来,崇阳钒业共获得1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3项实用新型专利。

3.带动优势。钒产业作为崇阳传统产业,经过几轮起伏仍保持不衰。第一,从业前景好。业界有一个说法,“只要有钒资源的地方就有崇阳人的身影”。鼎盛时期,崇阳人在县内外创办各类钒业企业达到100家以上,产业工人加上从事钒贸易、运输、配套加工等人员,总规模在1万人以上,成就了、致富了一大批人。目前崇阳县钒业界有身价过亿的钒老板,有过千万的老板50余人、几百万的老板一大批。第二,比较效益高。相比较而言,钒业企业占地、厂房、用工都不多,投资额也不是特别高,但产出效益非常明显。一个占地30余亩的企业一般年产值在2.5亿元以上,亩均效益突出。目前落户崇阳经济开发区的1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年纳税过千万的有7家,少的也有几百万;2018年钒企共纳税近1.5亿元,占全县工业企业纳税的三分之一;县委、县政府年度表彰的11家企业中有9家是钒企业。第三,新生力量强。近些年来,崇阳县不断擦亮“绿色钒业”和“高新钒业”品牌。有的开始接过上一代的“接力棒”,有的凭借自己的胆识跻身钒产业链,一批新生代力量在崛起。如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陈晓念夫妇,2016年回归创办崇阳中瑞科技有限公司,与江苏沙钢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投资5000万元建设钒氮合金生产线,其产品均由沙钢集团实施订单式收购。2019年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仍实现产值1.72亿元,缴纳税收1287万元。

4.资源优势。崇阳县境内石煤储量丰富,预测资源储量5亿吨,V205(五氧化二钒)总量约280万吨,占湖北省总储量的27.3%,占咸宁市总储量的61%。这些资源呈层状、似层状分布,适合露天开采,且品位稳定,平均品位为0.88%,最高达3%。矿区分南北两带,已详查的几处重点矿藏五氧化二钒金属储量70万吨,属国内钒资源大县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石煤矿藏中五氧化二钒金属储量约3000万吨,是钒钛磁铁矿枯竭后五氧化二钒的主要来源,石煤资源在若干年后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产业短板“不可忽视”,指明集群发展方向

经过40多年的扶持和发展,崇阳县钒产业积累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在华中地区“一枝独秀”,纳入全省钒钛千亿项目产业工程和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比当前我县任何一个产业都更占先机,但作为一个产业集群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1.量的稳定存在波动。目前,崇阳县企业数量不多,产量也小,而且处于分散状态,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单独排入全国钒行业企业前10名,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都较弱。由于已不再生产五氧化二钒,原来华中地区最大的钒产品交易集散地没有了基础,钒产品交易出现萎缩,全县钒氮合金的产量也逐步被攀钢、承钢等大型集团公司所超越。另外,受国内钢铁企业的制约影响严重,钢铁企业形势好,钒企业形势就好,钒的价格和产量波动较大,甚至暴涨暴跌,对企业发展带来很大干扰和隐患。可喜的是,国家落实去产能政策,钢铁市场的相对稳定为钒市场带来相对稳定;环保方面的硬杠杠,给钒渣进口、钢渣提钒、废触煤等废渣提钒设立较高门槛,一窝蜂上钒的现象不会出现;国家将执行钢筋新国标,钒电池开发应用,大大拓展钒市场空间等等,都会为钒产业稳定发展带来机遇。

2.质的提升存在瓶颈。目前全县钒企业主要是进行五氧化二钒的深加工,钒产品以钒氮合金为主,产品较为单一,虽然在钒电池、高纯金属钒、纳米钒等高科技含量产品方面有一些探索,但是还未取得根本性突破,没有形成新的增长极,钒产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存在一定瓶颈。

3.链的配套存在缺陷。虽然崇阳钒矿储量丰富,但受限于生态环保要求,原有的采矿提钒企业已经全部关闭,县内目前并不生产五氧化二钒这种原材料,钒企业原料完全依赖从甘肃、四川等地外购,在原材料上受制于人,在钒价上受控于人,而且还经常存在钒原料不足的风险。作为一个产业集群,“两头”在外,特别是经常深陷“手中无粮,心中带慌”的尴尬境地,这是十分不利的。

4.群的形成存在缝隙。虽然成立有钒产业办,钒企业也成立了钒业协会,但开展实质性的业务合作和信息共享不多,似乎是有名无实。各企业主缺乏抱团取暖思维,大多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拳头。在外争原料和跑销售,存在着一些相互杀价的恶性竞争。虽然目前有17家规模以上企业,但是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在培育龙头方面做得不够,缺乏带动全县钒产业发展的领军型企业,不利于整个钒产业的发展。钒产业作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之一,没有很好显现集群合力。

5.扶的力度存在不足。对于钒产业,国家和省一直没有相应具体的产业扶持政策,县级层面在厂区建设、贷款担保、税费减免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钒企业所需的资金数额很大,购买原料必须先付款后提货。按现在市场价,购一车片钒原料需资金600万元以上,但是产品的销售对象主要是钢厂,一般货到次月才能付半年期的银行承兑,资金回笼慢。而企业自有资金有限,银行货款门槛又相对较高,为防止资金链断裂,往往向社会高息借款,增大了企业运行成本。

四、产业突破“多管齐下”,提升集群发展高度

崇阳县将借市委、市政府大力建设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有利时机,推出崇阳钒业“125”发展规划,即围绕“一个定位”(抢占高新阵地,打造中国钒谷),制定“两步目标”(到2025年,全产业链体系初步形成,引进入园规上企业5家以上,产值达200亿元,创利税5亿元,带动就业1000人;到2030年,高新技术领域实现突破,钒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入园规上企业达20家以上,产值达50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2000人以上),打造“五大中心”(中国钒业研发中心、全国钒业交易中心、全国钒业信息中心、全国钒业集散中心、全国钒业培训中心),创建“一柱擎天”的中国钒业大集群。

1.政策扶持打好“一组拳”,在资本运作上要突破。帮助包装钒产业高新项目,努力争取中央和国家部委支持湖北疫后重振一揽子政策的份额。加大对钒业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对人才引进、员工培训、技改项目、品牌创建等进行奖励。设立钒业发展专项基金,强化“政银担”融资业务,以1:10放贷,发挥出资金撬动作用。创新“物押”、“质押”模式,降低银行贷款门槛,开辟以产品、设备、房产、信誉、商标、专利等为企业争贷款的新途径,帮助解决资金困难。以资本为纽带,以技术为依托,推进钒产业“资本共股”改革。或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上市公司参股控股,或通过现有规模以上钒企业自身努力,向资本市场进军,制定上市目标,完成资本扩张,或通过企业并购形式形成真正的“资本联盟”,打造抗风破浪的“钒业航母”。

2.产业链条形成“一条龙”,在原料自主上要突破。大力支持钒产业稳链强链补链延链,开展“云洽谈”、“云招商”、“云签约”,与国内外大公司广泛加强合作,形成从原料生产到产品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在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前提下,支持石煤提钒企业建厂、投产,让崇阳县丰富的石煤资源优势充分显现。争取省环保部门支持钒企业取得“固废处理资质”,新上1—2家利用废触煤、钢渣等钒废料提钒企业,使崇阳县五氧化二钒产能达到5000至10000吨,解决加工原料受制于人的问题。鼓励有条件的本土企业主动出击,大胆走出去,形成内外呼应的产业格局。支持久福科技公司抱团新上钢渣提钒项目,实现钒产业从原料到终端产品全产业链一条龙生产,提高崇阳钒产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和话语权。该公司在南非购买了20多平方公里铁矿,把铁矿石运回国内,与嘉鱼金盛兰公司合作,利用其炼钢后的钢渣生产五氧化二钒,其它废渣可作玻璃、砖、水泥等建筑原料,实现综合利用。

3.创新驱动打开“一片天”,在产品研发上要突破。聚焦钒产品主要应用市场,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崇阳县钒产业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鼓励企业推进技术、产品创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对获得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进行奖励,对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补贴。对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大连化物所等高校院所和国家钒产品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规划建设中国钒业研发中心、崇阳钒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流动站,扩大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联系面,集中开展钒资源绿色综合利用和钒储能的科技研发、标准制定、检验检测、孵化推广等工作。支持崇阳县钒企与军工企业加大合作,开创新电源产业“钒电池时代”。当前崇阳县已掌握钒电池电解液“液固转换”技术,占据钒电池生产方面的绝对竞争优势。崇阳钒业集团已与德国一家公司签订钒电池合作意向协议和保密协定,疫情稳定后将派员来崇阳考察,落实年产值20亿的钒电池固体电解液出售项目,并表示有兴趣在崇阳直接投资建钒电池工厂。

4.公共品牌同炒“一盘菜”,在统领发展上要突破。为提升崇阳钒业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必须创新经营理念,实现由松散经营到集群经营转变,建立强有力的崇阳钒业集团,做到统一标准生产、统一品牌销售、统一市场进退,共御风险,分开结算,各得其所。在钒业集团的统领下,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高新钒”公共品牌的标准制定,推进品牌建设。做实崇阳钒业协会,修订完善协会章程,订立行规行约,建立价格同盟机制,避免内部恶性竞争,推动公共品牌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崇阳钒网”的作用,利用网络和各种宣传媒体,加大推介宣传崇阳钒业公共品牌的宣传力度。在统一产业公共品牌的前提下,全县钒业企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抱团发展,优势互补,聚力出击,共同打造崇阳钒业品牌。

5.特色发展厚植“一枝花”,在产业影响上要突破。坚定不移将钒产业作为全市特色产业来打造,加强县钒产业办建设,选聘一支有经验、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钒产业服务队伍,专门负责钒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信息搜集、政策制订、行业监管、人员培训、产销对接、仓储运输、品牌创建、风险防范等工作。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发扬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排忧解难。利用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的设备、人员、场所建设崇阳钒产品检测中心,实行挂靠管理,方便开展钒产品检测。稳步推进崇阳钒产业集团建设,紧扣“五大中心”,重点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建立深入企业、涵盖全国、关注世界的钒业信息网络,开发崇阳钒业交易指数,稳步推进生产智能化、销售网络化、市场全球化。抢占产业制高点、扩大产品辐射圈、提升品牌影响力,健全完备的钒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全县钒企之间、国内外行业之间联系更活跃、信息更全面、合作更密切,让崇阳县钒产业成为香飘国内外的“香饽饽”。

(咸宁市委常委、县委书记   杭  莺)

云上崇阳投稿邮箱:chcyw@126.com 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云上崇阳严正声明:本平台原创文章和图片未经授权许可,严禁私自转载转发。经许可后,转载转发需注明出处和原创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