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思笔记】之十五:难忘30年前的驻村工作组

 《乡思笔记》之难忘30年前的驻村工作组  朗读音频

朗读者:爽爽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日,在老家整理旧物,偶然发现一本人物通讯作品集——《闪光的足迹》。这是近30年前,当时县政法系统驻村工作组组员揭汉光相赠的,扉页他用漂亮的隶书写着一句励志格言:“恒心架起通天路、勇气吹开智慧门”。这个人、这本书、这句话,对我后来走上新闻之路,应该算是最早的激励。

       现在仔细想来,当年这个驻村工作组,影响的不只是我一个人,而是一个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八九十年代,包括我们村在内的几大姓氏“威震”全县,村里一些小青年成天“斗狠比狠”,他们都留着“中分”,无所事事聚集在村口,见到过路的漂亮姑娘,一些人会“吹口哨”,然后大伙便起哄……若是听说哪个村民在外受了欺负,大伙便不约而同操上家伙,坐上几辆拖拉机,“雄纠纠”赶去出气。

       那时小小的我,一次躲在人缝里,曾亲眼看见一辆进村抓人的帆布老吉普警车被村民围困,后来公安局只得调警力支援,不多时,一队警员携械列队跑步进村,大伙才被这阵势吓散……

       我后来才想明白,之所以驻村的是政法干部,可能跟村里年轻人喜欢“打架闹事”有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工作组来村的时候,我正在上小学,他们住在老村部,离我家近,因为父亲是村干部,他们经常到我家商谈工作。

       工作组组长姓骆,后来听说是当时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因为副书记听起来像“大官”,故我这样的农村娃是很拘谨的。但穿警服的组员揭汉光和汪栋梁,则很快从怕生到熟悉,后来还成了“忘年之交”。

       县城到村里差不多十公里路,那时是没有工作用车的,揭汉光和汪栋梁他们一周会回县城一次,交通工具大多是自行车,有时开个警用“边三轮”。

       村部条件十分简陋,碰到下雨天,得用脸盆接漏。平时吃水用水,他们都要提着水桶来我家的摇井自取,有时取水的村民多,他们主动在后边排队。夏天还经常停电,实在太热,他们便转移到我家楼顶纳凉过夜。记得那时星星满天,他们常跟我讲街上(白霓人称县城为街上)的新鲜事。当时汪栋梁在看守所工作,对此结合工作,教育我长大做个好人,说如果像村里有的人打架闹事,会抓去西门岭,后来我才知道,那时去“西门岭”是进看守所的代名词。

       当年农村,日子清苦,但村民大多淳朴善良,热情好客。

       工作组偶尔来我家吃顿饭,母亲总是千方百计做几个像样的菜,在我的记忆中,最好的也就是一点腊肉,要么父亲让我蹚河抄近路,去镇上买点豆腐或麻花回来炒嫩南瓜,腊肉是过年时特意留下的,挂在火塘里,只有贵客和工作组来,母亲才舍得剁下一块。

       工作组能来家里做客,那时是很荣耀的事,特别是他们穿着警服,村里小伙伴都来看新鲜,我也感到非常“得意”,所以我对工作组来我家吃饭总是很期盼,帮着父母忙上忙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时我尚小,并不关心工作组在村里的主要任务,只知道他们经常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去一些“调皮捣蛋”的年轻人家里走访,经常忙到深夜,热情的老人打着柴油灯送他们到驻地,并不断提醒别踩到牛屎。

       揭汉光当时已是县里有名的“笔杆子”,名字经常出现在那时的《咸宁报》上,我看到他把一些“豆腐块”宝贝似的剪下来,贴在本子上,翻阅着他的剪报本,我心里敬佩不已,心想有一天自己名字也能上报纸就好了。

       记得一年,村里一度掀起赌博歪风,揭汉光便发挥“笔杆子”优势,在村小学墙上办了一个专栏,宣传禁赌,他认真写好文稿后,由村小学毛笔字写得好的老师抄在大白纸上张贴,四周用红纸条围一圈。

       当从教语文的肖老师那里得知我的作文写得好,揭汉光非常开心,动员我也写一篇禁赌作文。我十分激动,老师也特许我占用一个晚自习时间来完成,第二天作文得到了揭汉光的好评,立即安排抄写并贴上专栏。这可是我发表的处女作,以致心里甜滋滋的,每天放学上学都要屏着呼吸、自我欣赏一遍。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个年代,人们对军人、警察有一种天然的崇敬感,那身“橄榄绿”是很多孩子的梦想。

       隐约记得我升初中那一年,工作队也要“换防”了,揭汉光除了送我那本收录他作品的《闪光的足迹》,还和汪栋梁各找了一套闲置的警服特意送给我,穿着虽然尺码大很多,却是我那时最喜欢的衣服,平时不怎么舍得穿,总等到过年。同学们也羡慕不已,初中毕业时,几位同学还专门借去轮流照相。

       后来,村里又陆续来了几批市、县政法系统的住队干部,但因为离开村子上学,和他们都不太熟悉。

       再后来,村里虽然仍有住队干部来,但不再是政法系统的,我想可能与村风改变、村民转变有关。

       如今,当年村子“打架闹事”的坏名声早已在人们印象中淡去,蜕变成了远近有名的“老板村”,因为当年的小青年,在一批批住队干部的悉心教导下,不再游手好闲,寻衅滋事,要么奋发读书,要么南方寻梦,如今不少都成了老板、领导干部。

       30年一晃而过,算起来,这个工作组成员应该已退休或临近退休。

       早年我在崇阳工作时,偶而与他们见面,他们总会深情提及当年住队的往事,感叹这段经历终身难忘,而对于当年闻名的“扯皮村”变好,更是他们感到欣慰的。

云上崇阳投稿邮箱:chcyw@126.com 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云上崇阳严正声明:本平台原创文章和图片未经授权许可,严禁私自转载转发。经许可后,转载转发需注明出处和原创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