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是“世界强化免疫日”,为消灭脊髓灰质炎,1988年在第41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设立了此日。2000年,我国已经向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消灭了脊髓灰质炎。
如今,强化免疫日的目的更多是呼吁公众加强疫苗的接种,增强身体免疫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接种新冠疫苗可以帮助人群筑起健康的防护墙。
本月,新冠特效药宣布获批。国家药监局官网发布消息,应急批准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安巴韦单抗注射液(BRII-196)及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BRII-198)注册申请,批准其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体重≥40kg)新冠病毒感染患者。
图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官网截图
有了新冠特效药,疫苗我们还要不要继续打?
新冠特效药≠疫苗
从国家药监局公布的信息来看,获批的药物目前只能用于治疗。
直接注射新冠中和抗体药物是否也能起到预防作用,制药公司腾盛华创在发布会上也出了肯定的答案,研究团队经过基因改造,延长了药品半衰期,使它在人体体内有效作用时间长达数月,并称目前正在进行预防性作用的临床试验。
对于新冠治疗药物和新冠疫苗的关系,研发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教授强调,对于任何一个疾病,预防都是第一重要的。“有了药,就不打疫苗了”是对于疫苗和药物之间存在认知误区。
疫苗和新冠特效药是互补关系,不能相互替代,疫苗是第一道防线,药品提供的抗体是重点防护,二者不能等同。
疫苗给人体提供的是抗原,接种之后,由抗原诱导在机体产生抗体。但一方面,部分人群因为年龄、疾病等原因,比如,老年人或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艾滋病患者等存在免疫缺陷的人群,这些人不适合接种疫苗,或者不能对疫苗产生足够免疫应答、无法产生足够的抗体,也就无法通过接种疫苗实现很好预防效果。
换句话说,疫苗接种一定要在没有接触到病毒之前,主要用于健康人群接种,而单抗药物是可以在接触了病毒之后使用,即用于已经感染了病毒的患者或者高度怀疑感染病毒的人群。
为什么叫特效药?
之所以称其为“特效药”,是因为新冠中和抗体药物具有较高的有效性。而新药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中和新冠病毒,阻止病毒吸附于易感细胞,从而阻断病毒或其遗传物质进入细胞内增殖。
张林琦用通俗的话解释称:“病毒表面的蛋白,可以打开细胞上的一个‘锁’。而病毒必须要到细胞里,才能自我复制,产生子孙万代。所以抗体产生作用的方式,基本就是把表面的东西给它封堵了,有点像打群架。在这种情况下,它的钥匙根本就没法跟锁进行接触,不叫它进入的话,那这些病毒就会被我们的免疫系统清除掉。”
腾盛博药的中和抗体疗法在4大洲、6个国家、111个临床试验机构进行的837例新冠肺炎患者三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抗体组合药物能够降低78%的住院和死亡率,且给药组在治疗28天后实现零死亡,对照组8例死亡。
与国际上其他新冠治疗用药相比,该联合用药给出了长达10天的黄金救治期。三期临床试验的最终结果显示,无论患者是症状出现后的1-5天(早期)前往门诊治疗,还是6-10天(晚期)才开始接受治疗,住院和死亡率均显著降低。这为新冠患者提供了更长的治疗窗口期。
能否应对变异株?
在病毒变异的情况下,疫苗、单抗药物是否仍然有效,关键在于其产生的抗体是否能发挥作用,作用的位点是不是变化了。
对于疫苗来说,因为它产生的是多克隆抗体,对病毒感染人的多个位点都能发挥作用,个别突变影响并不会太大。
但单克隆抗体作用的位点单一,如果突变导致位点发生变化,那么它很可能就失效了。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或多个单克隆抗体联用的“鸡尾酒”疗法。
关于奥密克戎突变株对现有疫苗和单抗药物的影响到底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它的结合位点,即这些疫苗、药物作用的位点是不是恰好就是奥密克戎突变的位点。
与欧美已获批紧急使用的新冠抗体药相比,我国是唯一进行了变异株感染者治疗效果评估并获得数据的。
实际上在应急获批之前,新药在临床救治方面已经发挥了作用。针对中国近期出现的由“德尔塔”(Delta)变异株引起的新冠疫情,腾盛博药自2021年6月,通过与中国政府部门和医院合作,捐赠了近3,000人份的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涉及广东省、云南省、江苏省等13个省(自治区),救治了近900例患者,是这对中和抗体在单一国家患者体验人数最大的。
也是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唯一开展了变异株(主要是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治疗效果评估并获得最优数据的抗体药物。
不过从大规模应用角度考虑,疫苗依然有成本优势,预防的第一步还是应该先用疫苗,特殊人群再重点使用新冠特效药。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