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过去10多天,收快递大战正进入尾声。作为一位“中度参与者”,我一共拿到手了20余件快递。
填满购物车的物品琳琅满目,我收到最统一的倒是一张“阴魂不散”的小卡片,印刷简单粗暴,内容却着实有点令人动心——“给好评即刻返现×元”。
幸亏我懒,几乎都扔掉了。不过,还是有几个返现额度高又真有可能回购的信息,被我插在书架边缘留给自己动摇的空间。你看,嘴上说着不要,身体还是很诚实——写不写好评主要看优惠力度了。
不止网购平台,似乎只要涉及评价,各平台都被“索要好评运动”席卷了。与以三五元微利诱惑的廉价小纸片比起来,另一些线下的场景要求顾客回赠好评就实在多了。
我跟朋友们去过一家新开的剧本杀店,整单八折的优惠让每个人都乖乖打了五星,有人好像眼也没眨就敷衍地填上几个万能词,也有人认认真真地酝酿了四五行溢美之词,字里行间透露出绝不重复的良苦用心。
平日里总是千方百计推销的按摩店,在活动时一改往日斤斤计较的面孔——好评可以赢来一次免费护理,当然要写。
在外出游时,我曾入住一间颇具特色的民宿,不同的房型之间差价好几百元,看到有游客留下攻略,和前台协商就有可能给房间免费升级,我厚着脸皮提了要求,没想到店家欣然应允,条件只有一个——给好评。
回头想想,我最初还是个“说真话的人”。10年前,我刚用网购软件,给出的评价里好、差各占半壁江山。相比于如今的“烂大街”,那时的好评还算是稀有品,不仅意味着物件达标,还要有难得的优秀体验才行。
可后来,很多没收到好评的商家,总会想着法儿来轰炸。像是开“盲盒”一般,要么是楚楚可怜的煽情短信,要么是态度极好的协商电话,若是几番沟通都无效,对方也索性摘下面具歇斯底里起来。
不知不觉,打了中评、差评倒成了一场麻烦的开始,坚持和对方“死磕”似乎不是解决问题之道。一通软磨硬泡,想想那边也不容易,干脆换个小额退款,拿上几张优惠券,抹去评价痕迹。再后来,除非体验极差,不然不会走到要写差评那一步。
我与商家的周旋整体还算和平,但手机里时常刷到相关的新闻令人胆战心惊。给差评成了高风险之举,动辄还要玩命。
有人家的大门和指纹锁被油漆喷花,曾听到砸门威胁“弄死你”。有人被寄来寿衣,个人信息也被发布在色情网站上。
据一项研究统计,2017年黑龙江省全省共有306名消费者给所购的商品和服务打了中评或差评,其中有263名消费者接到了骚扰电话、短信等恶意报复,比例高达85.9%。
前不久,江苏南京一名外卖骑手疑被顾客点了差评,上门威胁顾客并残忍将其杀害。
尽管冲动杀人之举背后的原因众多,我还是注意到了一条,上述事件中,顾客曾将自己的遭遇投诉到平台,要求骑手鞠躬道歉,她收到平台处理通知,将对这名骑手降级,减少其订单量,再后来悲剧发生。
差评可以砸了骑手的饭碗。有骑手表示,因配送原因收到差评扣500元,普通差评扣50元,与此同时,他们跑一单才挣5元,1小时最多跑6单。
事实上,消费者给差评,是希望更准时地得到完好无损的商品,并非对骑手赶尽杀绝。骑手们出错也有多种变量导致,比如导航不准、路线复杂、天气恶劣等,可在不够完善的评价体系里,找消费者修改评价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不仅仅是骑手被困在系统里,商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卷”了。好评与曝光量挂钩,决定排名权重,进而影响客流量。于是,店铺开始无所不用其极。有商家违规找人刷好评,也有人有偿删差评维持着来之不易的信誉。
这样的评价体系之下,甚至催生了职业差评师——大批量的差评涌入商家,以强硬的态度协商换取利益。
点评设立的初衷,本是希望还原客观和真实,以“口碑至上”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给消费者选择的空间,也令商品生产者和服务供给者有改进的方向,达成“双赢”。可如今,哪一方都有软肋。
商家最后的倔强也许就是压根儿不入局。我去过一家开在胡同里的日料店吃饭,那里的老板从日本回来,菜品地道考究,店员服务之余爱和人聊天,整体装潢颇费心思,去一次不仅仅是填饱肚子。
那家店刚开门没多久,老板不想见人就拉好评,分数一直不上不下。后来,他干脆把一张印着“本店谢绝五星好评”的卡片贴在店里醒目的位置,即使评价里有诸多溢美之词,但单从评分上来看,绝对是人不想迈进去的档位。
现有的评价机制让本来简单的评分背离了初衷,将矛盾直接对立在消费者和商品生产者、服务供给者之间。也正因此,握着用户的隐私,后者很可能把其变为伤害前者的利刃。
好在,平台也开始逐步完善相关的设置了。比如,用虚拟号码取代消费者的联系方式,骑手在送餐超时的当下如能排除自己原因可进行上报,直接剔除差评,无须后续申诉。
所谓的好评真有那么好吗?在这个滤镜频出、少有真话的时代,出门前,我还是会看看顾客的评价帮自己决策。只不过,“雷”也是在好评里挖的,需要擦亮眼睛从用户上传的图片里拼凑出未经修饰的店铺原貌,我也快练就火眼金睛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