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6日,载有476人的“世越”号客轮在韩国全罗南道珍岛郡屏风岛以北海域沉没,船上仅172人获救,295人遇难;迄今仍有九人下落不明。这艘沉没客轮的打捞作业近期由中国上海打捞局具体实施。时隔1073天,“世越”号终于将重见天日。
打捞方法:由半潜船托“世越”号完全出水
当地时间3月25日凌晨4点10分(北京时间凌晨3点10分),“世越”号船体被成功运至半潜式平台船上,并且和半潜船甲板固定完毕。随后,承担打捞工作的打捞船将和“世越”号船体逐渐分离,将“世越”号船体完全“转交”给半潜船。“世越号”沉船整体起浮采用驳船抬浮方式完成。
▲在打捞团队通宵工作下,韩国“世越号”客轮终于重见天日。从现场拍摄照片可见,部分船体已严重腐蚀。(法新社)
实现多个“前所未有” 体现中国救捞实力和国力
在整个“世越号”打捞过程中,从出水到整体起浮,最大的难点就是要维持沉船左倾90度下沉的原始状态,为此打捞过程中上海打捞局首次实施人性化的“钢梁托底”技术。
上海打捞局局长洪冲介绍,此次打捞前所未有地采用了33根钢梁穿过海底岩石后安装在船底,也前所未有地选择了气象、水文合适的条件窗口把足足有三个足球场大的船组扶进半潜舶船,然后整体提升出水。这次无论是从技术、各方面应该是在世界打捞史上创造了奇迹,也体现了中国救捞的实力和国力。
沉船整体出水后,大概用4天左右的时间排出残留在“世越”号船体内的海水,半潜船就将运送“世越”号至新木浦港进行安置,全部安置过程预计在四月初进行完毕。
风多、流急、水深、底坚 33根钢梁“穿针引线”
33根钢梁托底的设计看似简单,可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容易。在打捞行业里有句老话,叫“打捞是项靠天吃饭的工作”。在沉船整体打捞出水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环节非常特殊,作业受气象条件、海况条件等外部因素影响非常大,打捞工作难度非常大。
沉船打捞作业现场位于韩国西南海上的蒙骨岛与巨次岛之间的蒙骨水道内,由于其地理位置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控制区域,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汇的地带。因此,该水域夏季台风多,冬季冷空气频繁。
韩国世越号打捞工程打捞总监王伟平介绍,世越号作业水域的外部环境因素可以归纳为“风多、流急、水深、底坚”。
除了天气的影响,坚硬的水下地质条件,对现场作业同样影响巨大。潜水员介绍,水下基本都是碎石,小的都有巴掌大。这给钢缆穿引作业增加了很大难度,就像是在碎石堆中进行穿针引线一样。
韩国人终于说出了这四个字:“感谢中国”
时隔1073天,牵动韩国人心弦的“世越号”客轮终于浮出水面。3月22日,在韩国媒体对“世越号”客轮打捞作业的直播画面里,频频出现的是写有中文的工程船,以及在船上和冰冷海水里夜以继日工作的中国潜水员们的身影——这使得助力打捞“世越号”客轮的中国公司成为了韩国社会热议的焦点。
“国籍不同,但都真心感谢这些冒着生命危险的中国潜水员和工作人员。”网友“kays***”在网上真诚地写道。
其实,早在沉船事故发生后不久,就有韩国舆论呼吁政府应该打捞“世越号”,给国民一个交待。然而在水深45米的海底整体打捞长145米的船体,全世界都没有过先例。如何打捞,一度让韩国政府犯了难。
直到2015年8月,上海打捞局凭借过硬的综合实力、丰富的打捞作业经验,特别是刚刚参与长江航道“东方之星”号客轮搜救打捞任务的经历,在韩国政府组织的国际竞标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世越号”的打捞作业团队。
据了解,从中标至今的一年多时间里,上海打捞局的工程团队遭遇了水流流速快、海况恶劣、地质条件恶劣等重重困难,潜水员在冰冷的海底工作,抓紧施工,目前,团队即将完成将“世越号”打捞至可以运抵陆地的合适高度的最后阶段工作。
此次“世越号”客轮打捞报道中,《朝鲜日报》、《中央日报》、《韩民族日报》等韩国主流媒体都客观介绍了承担打捞任务的上海打捞局的辛苦付出。
▲正在打捞“世越号”客轮的上海打捞局团队(新华社/纽西斯通讯社)
24日,韩国《中央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三个月只能上一次岸——在海上的350名中国技术人员》的文章。
看完这篇报道,虽然还是有以“宇宙国”自居的韩国网友提出质疑:韩国造船业是世界第一,为什么要选择一家中国公司来打捞?但更多的网友则是被这些辛勤工作的中国技术人员深深触动。
网友“ahar****”说:“我们也应该以这样的精神努力生活。”留言后面有800多个赞。
另一位名为“kim_****”的网友则充满感情地写道:“真心为这些不顾恶劣环境,来到异国他乡工作和积累经验的中国年轻人感到自豪。‘世越号’的大部分遇难者都是年轻的孩子们,然而这些与他们同龄的年轻人却在干着海军特种部队潜水员都很难坚持的三班倒的水下作业。不论国籍是什么,真应该为他们鼓掌表示感谢。也许这也能让悲伤的遇难者家属们多少感到一丝慰藉吧。”
面对韩国民众对中国技术人员付出汗水和努力的感同身受,仁川市市长刘正福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因为“萨德”风波,目前中韩关系变得微妙,但这对双方都是损失。他表示,中韩应该凝聚智慧,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解决办法,让中韩关系尽快回到正轨。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