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广西南宁网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建议禁止中小学收集家长工作单位和职务信息。南宁市委办公室回复称,家长民族、工作单位和职务等信息不是必填项,家长可自愿填报。
这已经不是一地网友做出类似留言建议了。此前,针对网友建议“禁止中小学幼儿园收集家长工作单位和职务等信息”的留言,北京市教委回应称,“正在研究取消父母职务信息的收集”,且“该信息只用于学籍管理,严格保密,不对普通教师公布”。
对于网友的留言建议,社会舆论的看法不一。
有的认为,中小学幼儿园收集家长单位和职务等信息,也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学校、教师可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要因材施教,就要了解孩子更全面的情况。如果禁止学校收集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那怎么帮助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以及有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家庭学生?
反对者则认为,收集学生家长的职务信息,有可能导致学校老师“嫌贫爱富”,区别化对待家里“无权无势”的学生。近年来,有媒体就曾报道,有学校利用各种方式收集掌握学生家长信息,然后委任“有权有势”的家长为家委会委员,或者给“有权有势”的家长发出向学校捐赠物资的信息。
后一种意见,有占据上风的趋势。但是,假使按照这些家长的意见,真的取消收集家长的信息,就可能出现学校完全不掌握学生们家庭教育情况的新问题。比如,有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因为不知道孩子的父母是做什么的,而无意中说了伤到或刺激到孩子的话,那么到时候舆论又会发出质疑:为何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先了解好学生的家庭情况?
于是,也有人提出折中办法:不进行统一收集,但根据具体需要,了解特定学生的家庭情况。比如,为便于帮助留守儿童,可以登记这部分学生的信息,或者还可以通过大数据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等。但是,如果有针对性地收集某类学生的信息,则又会涉及侵犯学生隐私;一旦真的涉及大数据,学生的家庭信息也必然会被学校知晓。
可以说,收集与不收集家长职务信息,都将有各自的问题。所以,问题不在于收集,而在于信息怎么使用。
对于“学校与教师滥用收集的信息,不是用于更好教育学生,而是去谋取利益,制造新的不公”的质疑,根源在于学生家长并不信任教师、学校,家校关系并不平等,未形成有效的家校育人合力。
如果家长充分信任学校和教师,并不会怀疑学校收集信息是为了区别对待学生和学生家长。但现在却有越多越多的家长质疑此举的合理性、合法性,担心收集家长职务信息会影响教师公平对待学生,反映出家校关系的异化。在不少家长眼里,学校和老师是“势利”的。
解决这一问题,既不是教育家长要信任学校、教师,也不是简单地将收集信息的做法一取了之,而是要构建家校信任关系。这就要推进学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进行现代治理,赋予家长监督权、评价权,让家校关系平等,以此确保收集来的家长信息只能用于更好的教育管理、学校管理与学生服务,而不是用来歧视学生。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建立能发挥作用的家长委员会。可以说,没有建立真正的家长委员会,有效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是出现当前家校矛盾、家校不信任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意思的是,近年来也出现不少家长呼吁取消家长委员会的建议,他们质疑家长委员会变为了“权势俱乐部”,这也同样是因为学校没有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现代学校制度框架中的家长委员会,应该由全体家长选举产生,并独立开展工作,家长委员会的主要职责,首先是监督学校办学,其次才是为学校办学提供力所能及的资源支持,比如做家长“义工”。
成立这样的家委会,就可以帮助家校处于平等地位,家长不必担心学校老师对学生进行歧视,如果有教师对学生有歧视行为,家长可通过家长委员会维权,由家长委员会向学校教师委员会反映情况,督促教师委员会展开调查、做出处理。对于教育部门、学校收集的家长信息的使用,家长委员会可共同参与确定其使用范围和使用办法,并监督实施;对于违规使用信息,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做法,可及时叫停并追究责任,这就构建起了真正的“家校共育”关系,增进家校的互信,而不是不信任与焦虑。
来源:人民网评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