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廖先文:昔时卖“豆腐脑”,今日成“豆腐佬”

昔日,为了让孙儿每天能喝上一碗鲜美的“豆腐脑”,在外打工的崇阳农民廖先文辞了工作,毅然回到老家开起了家庭豆腐作坊,卖起了“豆腐脑”。殊不知,廖先文的豆腐作坊越办越红火,竟然闯出了一条致富之路,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豆腐大佬”。

“快来喝豆腐脑和豆浆啊!”9月21日一大早,崇阳县高枧乡石咀村5组的一户农家小院里,正在忙碌的廖先文和张雪保夫妻俩大声地对邻里左右吆喝着。

廖先文今年63岁,妻子张雪保60岁,但这对夫妻却是本村最先开办豆腐作坊的。据廖先文介绍,2002年他们夫妻俩最先在村里打豆腐,但觉得日子入不敷出,于是他们外出打工。直到孙儿呱呱坠地,夫妻俩又回家干起了老本行,一干就是十几年。

在崇阳当地,都说高枧乡和金塘镇的本地豆腐最好吃。据说这是原汁原味的水土因素,才能酿出这样一种特色风味。也有“不服气”的人试过好多回,离开了本地的山水,豆腐硬是打不出那个味……

于是,借着老家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廖先文夫妻俩每天起早摸黑,用勤劳的双手打磨生活。

打豆腐是个精细活,凌晨1点多要就要起床。过去都是用石磨用手工慢慢磨豆子,磨上半天功夫,手上不由得起了水泡;用手工滤豆浆时,一站就是半天累得腰酸背痛。“为了豆腐脑纯正质朴,豆腐鲜嫩味美,苦一点累一点也值。”夫妻俩说。

为了保证豆腐的口感,多年来,廖先文坚持烧柴火,不烧煤不用电。黄豆事先仔仔细细的晒干,然后用风车将里面的杂物吹得干干净净,先在水里充分浸泡4至5个小时,再用石磨慢慢磨,在烧浆时则用硬火柴。有些人图省事一般都采用扒桨的技术,但廖先文的豆腐作坊一直采用掺桨的技术。廖先文说,只有掺浆的豆腐味道口感鲜嫩无比。但掺浆需要手艺人掌握火候,恰到好处。

天道酬勤!这家夫妻豆腐店很快打出了名声,成为远近闻名的豆腐供应商。现在,凭着找上门的“订单”,夫妻俩每天都要加足“马力”确保生产。据了解,这些订单大多来自江西修水和湖北武汉、咸宁、崇阳、通城等地,大多为一些餐饮业,要求廖先文定向供应炸豆腐、豆腐干子、豆豉。也有好多人把廖先文家的晒干的炸豆腐和干子等作为馈赠礼品。

好酒不怕巷子深。随着供应量的增大,手工石磨远远满足不了供应环节,廖先文不得不改为电磨。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他转而采购质佳价高的黄豆,最后他发现湖北天门的优质白黄豆粒大饱满,浆水好,制出来的豆腐口感更好。在烹制炸豆腐时,廖先文采用一级优质大豆油,并且从来不捞豆油皮,“这样好让顾客买得放心,吃得开心,也为自己赢得越来越多回头客”。

现在,廖先文一年仅购白黄豆就要1万多斤,向当地农民购买50000多斤的硬火柴,消耗2万多元的大豆油,另外他每年利用豆渣要养7、8只生猪,年收入将近15万元。每到临近年关或寒冬腊月时,豆腐店每天要消耗近二百斤的黄豆。

廖先文说,自己的豆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其实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2019年,当看到其欲扩大生产规模时,当地政府和银行部门主动上门向其提供了5万元的免息扶助贷款,2020年又提供了3万元的无息贷款。他信心满满地说,借助东风,自己一定会把豆腐产业做大做强,做出自己的特色品牌。


通讯员:甘明强

来源:咸宁日报

云上崇阳投稿邮箱:chcyw@126.com 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云上崇阳严正声明:本平台原创文章和图片未经授权许可,严禁私自转载转发。经许可后,转载转发需注明出处和原创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