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错落的垒石梯田,从山谷向山顶绵延。远远望去,那层层递进的坎塄,那随山就势的曲线,仿若镌刻在大地上的“五线谱”。
是谁的勤劳双手,造就了这美丽的奇迹?9月16日,记者一行走进位于崇阳县路口镇境内的雨山国家石漠公园时,心中感慨万千。
“雨山窝,石头多,小的小块块,大的大砣砣,山穷人更穷,水洗光坡坡……” “山高石头多,冬茅满山坡;池塘难装水,动脚就爬坡……”这两首民谣,形象地描绘着雨山地区曾经石漠化严重的情况。
雨山是崇阳东部最高山,沟壑深窄,坡多绝壁,地表遍布石灰岩。全境众峰林立,光秃陡峭似鸡头,峰间坐落数个小盆地,一个个小村落就分布在盆地间。
行走于村落间,你不难发现,这里凡与生活相关的,都是石的世界:不知道从哪个年代开始,人们用石头砌成的墙壁、道路、院墙、园地依然清晰可见;历经沧桑的村落里,石门、石屋、石路、石墙、石磨、石盆、石池、石臼随处可见;触目所及的建筑、生活、劳动用具,皆用石为材料制成。
石头俨然已成为一种生命元素,深深地根植在雨山的肌体里,它们不仅是岁月的缩影,亦是文化的源头和根基。
车子行至高耀村二组时,72岁的汪胜德老人和老伴正顶着烈日给香榧树除草。他们布满汗珠的脸庞、娴熟的动作,映照在身后连绵起伏的垒石梯田上,仿若穿越风雨、从远古而来。
“这些垒石,是世世代代雨山人与天斗、与地斗、与命运抗争的见证。因为自然条件艰苦,耕地缺少,古人就把山坡上的石头有序地垒成道道石墙,把土壤整治成片片梯田。”老人说。
“种树得先除草,茅草割完后,层层叠叠的垒石梯田才显露了出来!”今年50岁的夏双良是这片香榧林的主人,2017年,原本在外从事建材生意的他,选择回乡流转荒山荒地种香榧。经过4年多的坚守,如今,7000余亩、30多万棵香榧树,已在雨山扎下了根!
夏双良他们“挖出”的垒石梯田,也迎来省、市民俗专家考察调查,他们认定:雨山曾是瑶族人聚集居住之地,古瑶人在此留下了许多“瑶文化”遗迹,垒石梯田是其一。此外,这里流传的民俗文化——舞龙灯,也与瑶族文化有着密切关联。
雨山龙灯为茅草龙,玩舞时需“单龙戏虎”。相传,药王曾救治了龙和虎,使龙、虎成为了好兄弟,后来都跟着药王治病救人,造福百姓。龙是汉人的图腾,虎是少数民族的图腾。龙虎相戏,是在互相交流与对话,也是汉族与瑶族人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深山村落,历来多故事;尺椽片瓦,物换星移几度秋。2020年8月,我省首个国家石漠公园——崇阳雨山国家石漠公园申报成功,这是国家生态建设与岩溶生态系统(荒漠化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内容。
“我们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崇阳县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龚尧夫介绍,雨山石漠公园规划总面积774.72公顷,已分为生态保育区、宣教展示区、体验区和管理服务区4个功能区来建设。
“让贫瘠的土地、怪石嶙峋的石山披上绿装,绝非一件易事。但有古人勤劳耕作的精神引领,又有夏双良这样的造林大户带领,我们有信心!”路口镇镇长沈行军感慨,不久的将来,这座具有古瑶文化特色的石漠公园,将会成为全国石漠化生态修复和森林康养的典范。
回程时,远山剪影连绵起伏,垒石梯田忽高忽低,像是一首对劳动人民与命运抗争的赞歌,时而高亢,时而低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来源:咸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