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崇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克难奋进,励精图治,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崇阳建设成为政治安定团结、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天府之城。
1949年5月,崇阳和平解放。崇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昂首阔步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大道上,开启了重建家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征程,统一了财政经济,稳定了物价,安定了民心,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崇阳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
崇阳地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0.14亿元提高到1978年的0.79亿元,增长了4.6倍;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5.14万吨提高到1978年的12.78万吨,增长了1.5倍;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59万元提高到1978年的2647万元,增长了43.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49年的201万元提高到1978年的2710万元,增长了12.5倍。
全县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抢修崇(阳)赵(李桥)公路、兴建南门公路桥、杨林水库动工兴建、创办古市林场、在香山桥建成省内第一座农村小水电站、建成了具有多功能的、效益显著的大型水利工程青山水库。1978年前,全县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库88座,修建水利工程投资总额3500.53万元。工业重点项目建设起步于“四·五”期间,以“小机械、小水电、小化肥、小水泥、小煤炭”等“五小工业”为特色的崇阳工业项目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工业企业个数由解放时的4家成长到1978年的343家。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天府崇阳,全县上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崇阳特色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之路。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持续稳定增长,33年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7%(不变价)。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率先开启农村改革,探索致富之路,农业生产力得到史无前例的解放和提高。全县种植业生产取得了飞跃发展,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产,县内大规模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巩固产粮大县地位,现代农业竞发新枝,着力发展楠竹、茶叶产业,精品水果、楠竹雷竹、生猪、肉鸭成为特色主导产业,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0.5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34.49亿元,增长了57.5倍。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21家,2012年农产品加工产值完成14.97亿元,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43.4%。
崇阳县围绕“工业兴县”战略,立足现有企业,推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进入21世纪,全县34家国有集体企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任务,7072名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崇阳工业开始向民营经济迈进。鑫森工贸、永乘锑业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稳健公司、秦江木业等企业扩能扩规,晶洋实业、众望公司等企业转型升级,兴民钢圈、丰日电源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91.87亿元,比1978年增长346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家。
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给全县经济与市场的发展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0.27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34.54亿元,增长了126.9倍。在国家外贸政策措施持续作用下,崇阳外贸事业发展迅速。2012年外贸出口实现1458.5万美元,比1998年增长84.8倍。出口地区由港澳扩展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商品由矿产、化工单一产品扩展到医用敷料系列、工装系列、食品系列、电子产品系列和钒铁等特色优势商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崇阳县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青山世证独资企业落户青山工业园后,吹响了崇阳第一个工业园区建设的号角。随着第一家金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2003年的进驻,标志着崇阳房地产进入全面开发时代。这十三年来全县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咸崇旅游公路、咸通高速崇阳段相继开工,先后完成迎宾大道、隽北大道档案馆、保障房等项目建设,“一河两岸”大型城市景观工程,教育城、卫生城投入使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2006年首次突破了10亿,2012年完成76.26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410.3倍,其中项目投资完成投资额68.28亿元,增长367.3倍,房地产开发从无到有完成7.98亿元。
2012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3532元和6491元,比1985年分别增长了21.9倍和18.2倍。2012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5.7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5574.3倍。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达到10003元和7661元,比1985年分别增长了16.4倍和19.4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人民上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攻坚克难,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用新理念谋划发展、用高质量统领发展,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实现了“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取得了全面小康伟大历史性成就。
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74.0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48.6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2013年—2020年年均增长6.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34.54亿元增长到78.38亿元,年均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12.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3.12亿元增长到6.10亿元,年均增长11.1%;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27.50:32.29:40.21调整到2020年的21.16:29.30:49.54;人均GDP达到35407元,比2012年提高16657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发展形势更好。“崇阳雷竹笋”“崇阳麻花”正式核准使用中国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以竹茶药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渐成规模,全县共建成农业示范基地2245个,总面积近60万亩,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主产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国家重点产茶县、全国最大小麻花生产基地,农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34.4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55.63亿元,增长了0.6倍。建设道地中药材的高标准示范基地,以石城镇方山、方一村为核心打造万亩白芨基地,以铜钟乡在下村等为核心打造3000亩黄精基地,到2020年全县药材种植面积4.34万亩,产量达1.89万吨,产值达2.44亿元。
2012年后,受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工业经济发展开始转型,由高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过渡,由重速度向重质量转变,始终把产业转型作为“首要任务”,以高新绿为特点的新型工业强势崛起,钒产业进入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纺织卫材产业成为全省五大重要基地之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57.6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79.70亿元,规上企业由2012年的56家增长到2020年的104家。高新技术工业企业个数从2015年的1家增至2020年的2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4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3.05亿元,增长了8.1倍。
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实施精准灭荒三年行动,完成造林面积32.4万亩,提前一年完成省定任务;城区、景区、镇村、道路公厕和农村无害化厕所基本实现全覆盖;持续深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94.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2.0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品质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追捧。提琴戏是崇阳人民自产自娱的一个地方剧种,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县提琴戏业余剧团30多个,农民演员近1000人,年演戏3000余场次,迄今已成功举办了11届提琴戏剧节。以乡村游为特色的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畈上柃蜜小镇、大岭野樱天堂、浪口温泉小镇不断涌现,2020年,全县旅游接待综合人数407.5万人次,综合收入24.8亿元。
2018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完成88.36%,提前两年达到85%的小康评价值,2020年小康社会指数完成93.72%。2019年4月在全市率先被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行列,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327户、70369人、4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17.34%降至零。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143元和15939元,比2012年分别提高15611元和9448元,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来源:云上咸宁、崇阳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