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红色崇阳⑬】郭沫若北伐途次夜宿石城叽

郭沫若北伐途次夜宿石城叽

被毛泽东主席赞扬的“东征北伐声威”的北伐战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的以少以弱胜强的战争,即北伐军人数和装备都不占优势,但形成了“北伐洪流,铁军扬名”。究其原因,北伐军的核心是有一大批共产党,因有了共产党,这支军队就是一支有信仰的军队,有文化的军队,从而就是一支克敌制胜的军队。

这支军队由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大本营设在广东韶关,名称为“国民革命军”,以“打倒帝国主义”“反对北方军阀”为号召,以势如破竹之势取得了北伐胜利。郭沫若就是这支军队的共产党人的代表之一,他1926年奔赴广州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政治部主任叫邓择生,因为主任常参加北伐战争过程中的军事会议,所以郭沫若实际负责总政治部的具体工作。总政治部有一千多人,有俄国顾问,在长沙集结后,邓主任下了一道命令,把总政治部的工作人员分为先遣队和守留部。先遣队于8月24日晚8时由长沙火车站出发,前往岳阳至通城到崇阳。郭沫若编在先遣队,配有马匹,但多用马驮随行物资,进入湖北境内后,感觉是丘陵地带,他描述是“山多是一些童山,”但仍然称是“崇阳山中的跋涉。”28日下午4时,郭沫若和俄顾问纪翻译及总政治部李秘书“赶到离崇阳不远的石城叽”,紧跟上的只有二三十个人。因隽水河流经石城时向北拐了一个弯,所以崇阳人习惯称石城叫石城湾。湾和矶是相对应的,如弯月的两头就呈“矶”的形状,郭沫若称“矶”,说明他们夜宿的地点在石城湾的东西的某一头。后来他在《革命春秋》里写到:“一方面在加紧赶路,但另一方面却又踌躇起来。在山里跑了几天,和左右两翼的军队却没有联络,不知道军事上的情形是怎样了。逐渐和前线接近,几时和敌人偶然相遇都不可测度。天色还早,本来还可以赶路,但就因为这样的形势,我们的领导者邓主任便叫我们暂时在石城叽宿营。他和俄顾问两人骑马赶向崇阳去……。”

天气仍然有些炎热,郭沫若宿营的地方,是一个小小的村落,只有二十来户人家。村子里东西横亘的,南面流着一条清浅的溪水,人家都面着流水立在北岸上。他们住在东头的一家铁匠店里,店里有铁砧和废了的炉灶,那情形是已经好久没有打铁了。铁匠店里的第二进有一个小小的横长方形的天井,上面一座敞厅,放着些极旧的桌椅,靠壁有架颓败的神龛。郭沫若回忆说:“我的一位很忠实的勤务兵把我的行军床陈在天井的南沿,和店面紧接着……行军床面好了,并且是面在屋顶下面,这是从长沙出发以来的最舒服的一次。吃了夜饭,把应该办的事情了结了,便把疲倦得就和鱿鱼一样的身子拉直了起来,很深熟地便睡下去了。”从史料中了解到,郭沫若吃罢晚饭“把应该办的事情”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和石城湾的群众促膝谈心,宣传国民革命军的主张和共产党的信仰,以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使群众受到鼓舞。后来郭沫若在《洪波曲》《革命春秋》中,高度赞扬了石城人民的革命精神。但是,郭沫若的好“睡”不长,深夜约一点半钟,收到邓主任从崇阳县城传递来的信件,大意是邓主任和俄顾问在当日九点钟到了崇阳,在崇阳得到了前线的消息:“我军已过羊楼司,正在跟着敌人穷追。又说他们两人第二天清早一早由崇阳出发,叫我(郭沫若)带着纪翻译和李秘书连夜上前去。”于是,郭沫若他们连夜启程,向着崇阳县城而去。

前往县城的途中,夜景是一团墨黑,唯一的光是轿上挂着的马灯。郭沫若骑着老马,睡意仍浓,感叹道:“古人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我那时的情形可以说是‘睡人骑梦马,夜半赴戎机’”。所幸的是,那时的民众都拥护北伐军,所以沿途北上比较安全,郭沫若一路到县治天城,又经洪下离开崇阳时诗意地说:“那含蓄欢喜的回应所唤起来的自然是同样的欢喜。”由此可见,石城叽和崇阳县在现代文学家、诗人和北伐军战士郭沫若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丁光辉

云上崇阳投稿邮箱:chcyw@126.com 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云上崇阳严正声明:本平台原创文章和图片未经授权许可,严禁私自转载转发。经许可后,转载转发需注明出处和原创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