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美文】吴梅芳:青山出平湖(外一篇)

作者:吴梅芳

崇阳新四景之一的青山平湖,是有名的旅游胜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就闻名于省内外,被誉为“鄂南明珠”。海拔400米至800米的山峰连绵着湖的四周,棺材山、白崖山等重峦叠嶂。500多个大小岛屿相映湖中,山环水绕,曲水通幽。绿树成荫的岛上,四季花果飘香鸟雀吟唱。基于工作与休闲,我数次到访青山湖景区,无论是湖中荡舟,还是攀峰登岛,每次都心旷神怡,沉醉忘归。

青山湖原名青山水库,是崇阳人民高举“农业学大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大旗,以愚公移山战天斗地的气概,开创性地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的经典之作。水库集水面积441平方公里,总库容4.3亿立方米,可养水面13200亩,年均发电量3300万度,灌溉面积12万亩,是崇阳腹地蓄水、防洪、灌溉、饮水、发电的枢纽工程。

一直觉得,崇阳是一个硕大的山水盆景,而青山湖是最别致的一处。青山湖虽说是人工所造,但不露痕迹的精雕细琢,如一篇点了睛的随笔。2001年2月,著名作家曹建勋雨中游青山湖时即兴作诗:“漫步青山枉自多,丛岭造湖若天河。山青水碧花相映,天上人间互赛歌。”一个“造”字,彰显着战天斗地的人间奇迹,“若天河”则是鬼斧神工般的不露痕迹。

可以说,游客将镜头对着青山湖随便拍一拍,都能够摄到崇阳的山水之美。湖中岛屿林立,当地居民称“千岛湖”,岛上或栽树,或种竹,或植桔。远看是一望无际的绿,墨绿,翠绿,深绿,浅绿,浓绿,淡绿,层分次第,条清理晰,或慢慢过渡,或错落有致。墨的是樟树,翠的是竹子,深的是老竹,浅的是嫩竹,浓的是密林,淡的是疏林。一山绿云,似一团绿锦,让游人真想钻进去美美地去休憩片刻,生出一场别样的黄粱梦来。林居的鸟儿,呼朋引伴,自在快乐,一队队或一团团的鸟儿从湖上掠过,一个个黑点就如画家不经意落下的一滴滴墨。湖中的水鸟或追逐嬉戏,或贴着水面飞翔。茂林修竹或桔柑丛中,每每掩映着一两户人家,一栋栋新建的小楼,像一颗颗耀眼的明珠,或直或曲的炊烟从屋顶上袅袅升起,才知道这不是水墨画,而是在烟火人间里。

游船绕过一个又一个小岛,游人的眼睛目不暇接,口里不住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船在水中行,人在画里游,仿佛置身瑶池仙境。往往,这个岛还没看够,还没拍够,船就飘到了下一个岛,待回头细看那个岛,却又错过了另一处风景。一路的美丽,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湖中的棺材山最为夺目,其形酷似待盖的棺材而得名。游船环棺材山呈扇形航行,数十座形态各异的小山,围着棺材如跪地痛哭的孝子,宛若一幅恸天地泣鬼神的行孝图。远近高低,天造地设,愈看愈像,愈像愈奇。传说此乃真命天子之地,等到江西罗霄山上的棺材盖神奇飞来,便会风生水起紫气盈盈。岁月悠悠,棺材里盛得下一代代的浪漫传说吗?孝子的泪却一滴滴凝成这碧波万顷的青山湖。

“水库山上建,渠道盘山转,大河靠边站,小河一条线,降低地下水,改造冷浸田,山水田林路,全面大会战。”1967年11月16日青山水库破土动工。1969年冬,以崇阳3万民工为主,从鄂城、蒲圻、通城三县抽调1.5万劳力,在少将周发田的指挥下奋斗一个冬春达到空库脱险。1974年冬完成枢纽和渠道初步配套工程。大会战中人山人海热火朝天的场景,炮声隆隆夯歌嘹亮的和声,22位民工宝贵的生命,构成一幅比青山湖更为壮美的画卷!

青山水库不仅让库区人民过上好日子,还让周边乡镇的几万亩旱地变成良田。曾经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团山大坪,鸡公石井,干死哈蟆,饿死老鼠。”“大眼泉,小眼泉,荆竹出来磨刀源。要饭吃,等新熟;要肉吃,望过年,脚脚绊到葛麻藤。”水库东西两干渠建成后,青山的活水适时流淌,滋润着铜钟、白霓、蔡墩的七万多亩农田,庄稼全靠“望天收”的历史一去不返。饱受干旱之苦的人们捧着青山水热泪盈眶:“青山送来幸福水,旱地变成保收田。不吃国家救济粮,党的恩情永不忘。”

青山出平湖,人间赛天堂。一段艰苦的岁月,一腔热血的沸腾,铸成一页辉煌的历史。与时俱进的崇阳人随着原生态山水文旅资源的热销,对湖内的白崖山天然溶洞——大泉洞进行深度开发,为重组山水资源,打造品牌景点,发展文旅经济,继青山水库易名为青山湖后,青山库区已打造成国家级的青山湿地公园,每天游人如织。碧玉般的青山平湖,给崇阳人的不仅仅是水绿山青,更是白晃晃金灿灿的银山金山。

记青山的两个溶洞

青山国家湿地公园不仅山青、水碧、树绿、花红、果香、鸟多,四时有景,风光不同,而且“洞奇”。两个溶洞——大泉洞和青山洞就像是公园的一对眼睛,深邃、神秘、美丽,令人总想深入其中,一探究竟。

我多次探访大泉洞和青山洞,两个溶洞各有千秋,各有风格,都让人痴迷,流连。大泉洞以钟乳石形态各异,构成各种象形景观而著称;青山洞以洞中藏有水利工程,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而名世。俩洞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洞里的泉水都曾经用来灌溉农田,人畜饮用。

因为游客的偏爱,大泉洞比较热闹,尤其夏秋季节,观赏者络绎不绝。而青山洞则显得有点落寞,游人较少。确实,年轻时候的我,也更喜欢大泉洞一些,单凭那洞中的“龙宫殿”,就让我脚步挪不动。

大泉洞位于鲁溪岩,被誉为“江南第一洞”。龙宫殿是大泉洞的精华所在,距洞口220米,面积200平方米,是洞的最高点。龙宫殿内所有景观均由钟乳石经亿万年天地孕育而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殿前有“天山灵芝”,进殿高处有“太上老君”,每天24小时打坐,佑一方百姓平安。左侧有“白玉龙床”,龙王爷在床上高枕无忧,象征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床旁有“金丝龙幔”,高10多米,下垂7、8米,纱幔飘拂,金光闪闪,颇具王者之风,这一奇观乃全国溶洞之最。“金丝龙幔”左上角,有一凝固的瀑布顺“流”而下,有人说那是龙王爷睡梦中喷出的涎水形成。右侧有“白象吸水”,一只巨象站在石岩中央,长长的鼻子伸入岩缝下吸水。相传,白象本乃天上神仙,因触犯天规,被玉帝贬下凡间,因迷恋龙宫殿宝物,便闯入龙宫,边吸水边打算潜入海底。前面有“一柱擎天”,唯一的巨柱支撑着金碧辉煌的龙宫殿,保亿万年稳固。洞顶有“九龙下海”, 龙与龙彼此相互盘缠嬉戏,其间石花怒放,石笋倒挂,石云翻腾,石钟乳争奇斗妍,只见部分龙身、龙角和龙爪生生欲动,不知龙首和龙尾在哪里风云际会。据传,每条龙虽不见首尾,但无时无刻不在窥视着下面的白玉龙床,梦想有朝一日坐上第一把交椅,称雄龙宫殿。洞底积水,形如深不可测的海,随时准备接纳九龙潜游。

站在龙宫殿,我如同被施了定身法。这哪里是一个溶洞,分明是一条时间的长河,从亿万年前流到今天,从点点滴滴娟娟秀秀,到滚滚沸沸浩浩荡荡,逐渐凝成如刀似斧的神奇力量,雕琢出如此雄浑、如此瑰丽的壮美景观!

大泉洞的泉水引出来,流向左侧堰中,用来灌溉几个村的农田,供人畜饮用。大泉洞,奉献出这般的琼浆美液馨德,抚慰着山里人的心灵。

年岁渐长,人生阅历累加,慢慢地,我更膜拜青山古堰洞(以下简称青山洞)了。青山洞位于青山水库大坝前的一座高山下,上为陡峭的悬崖,下临深深的水库。依半山腰建了一条钢丝栈道,游人通过此道进入青山洞。

青山洞像大泉洞一样,也是洞中有洞,虽然钟乳石形成的天然景观不及大泉洞那样丰富绚丽,但那一泓清泉却是别有一番风味。洞中有一条阴河,泉水在阴河里从古流到今,银鱼在缝隙中自由自在地穿梭。这一股清泉,衍生出多少历史和传奇。

相传在清咸丰同治年间,青山铺人甘魁茂(1808-1874)曾参加太平军,是翼王石达开麾下的部将,在抗清战斗中英勇杀敌,屡建奇功。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清军到处捉拿他,他潜逃在青山洞长达三年,靠着清泉的滋养和乡亲们的接济,苦捱时日。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崇阳久旱无雨,庄稼枯死,甘魁茂想起洞中清泉,有了主意。他组织当地群众引水灌田,首先用青砖和条石砌堰蓄水,然后修渠引水,架管接水。至今,洞壁上还有一条古堰引水渠道,引水管全部是特别烧制的陶瓦筒互相连接而成。为加固引水工程,甘魁茂又带领乡邻在悬崖峭壁上凿石眼,套入石条作横墩,用来支撑陶瓦管,渠道延至洞外1000余米,最终将清泉送到青山畈。在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的百年前,这项水利工程可谓是治水史上的辉煌篇章!

后人为了纪念甘魁茂的功德,于光绪二年(1876年)特地在洞中给他立了一块石碑,请举人撰文,“勿忘创修之艰巨,且得知有先生之功,于以永垂不朽……”。至今,石碑仍完好无损地立于洞口。1999年该洞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已经开发成为旅游胜地。

青山水库建成后,青山洞引水工程便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留在青山洞悬崖上的那一排排石孔,和洞壁上依然挺立的那一个个石墩,却像一行行史诗,记载着英雄的丰功伟绩和历史的兴衰更迭,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云上崇阳投稿邮箱:chcyw@126.com 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云上崇阳严正声明:本平台原创文章和图片未经授权许可,严禁私自转载转发。经许可后,转载转发需注明出处和原创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