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辉:德馨艺蕴 勤耕央视

天府天城  一流一中

八十华诞  我爱一中

 汪 国 辉

1951年6月,出生在崇阳县天城镇渣桥村;1957年上渣桥小学;1964年,上崇阳一中;1968年底,知识青年回乡;1972年3月,上武汉大学中文系;1975年8月,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89年元月,调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当编辑;1991年担任影视部电影组组长;1995年任影视部副主任,2000年任影视部主任至退休。

亲切纯正的乡音,坚定自信的眼神,开朗稳重的举止,特别是那炯炯有神的双目闪烁着睿智的光华,置身汪国辉先生简朴的办公室,四壁琳琅、非书即碟,令人目不暇接,深深感受到极浓的专业氛围。

而品读他的艺术人生,也仿佛是在翻阅一本典雅精致的书籍……

1951年6月18日,汪国辉出生于崇阳县天城镇渣桥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3兄弟中,他排行老大。汪国辉6岁上渣桥小学,上5年级要到离家七、八里地的新塘小学,每周回家一次,平时生活自理。当时学校条件有限,没有统一的饭菜,自己带米蒸饭,饭可以吃饱,但菜只能是自带的酸菜,汪国辉现在还调侃说,吃了整整两年的酸菜,也没有影响到学习成绩。

1964年,小学升初中,汪国辉考上了城关中学,即当时的崇阳一中,圆了自己的梦及父母的心愿。接到一中录取通知书,可以转户口,吃商品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不知有多高兴。大夏天父亲冒着40度的高温为他转户口交粮,一天来回县城好几趟,挑一百多斤的担子仍是满脸喜悦,快步如飞,如果赋予点诗意,是因为肩上挑着满满的希望。

到县一中读书,各方面条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校统一伙食,每餐有荤有素,晚上能在明亮的日光灯下自习,学校师资全县第一,还有实验室、运动场,一应俱全。在这里,汪国辉如鱼得水,成绩在班里总是前几名。

1968年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汪国辉作为知青回家务农,户口也转回了农村。这时的爷爷奶奶及父母虽然没有当年送他上一中时的喜悦,但也没有责怪,毕竟是政策所定,城里的孩子都下农村了。回家后,汪国辉样样农活都干过,而且干得很出色。这期间,不能不提到对他起过重要引导作用的知识老人——教书先生汪隽侯。老人古文功底厚,数学也不错,精通珠算,喜欢读书人。汪国辉一有空就往老人家里跑,虚心请教。从老人那里学会了珠算,读到了老人儿子从武汉寄来的毛泽东诗词和鲁迅诗集,还有《左传》《战国策》中的一些典故,这为他后来的求学之路打下了较好基础。

因为汪国辉跟老先生学到的珠算功夫还不错,又是中学毕业生,所以很快就当上了小队会计和大队会计。由于会计工作得到大队、公社认可,所以公社有意培养他做大队干部接班人,但汪国辉还是向往走出乡村继续求学。

1972年3月,武汉大学中文系到崇阳招收一名学生,被统称为工农兵学员,后来才知道,这个名额是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委托武汉大学培养的编辑记者之一,而正在犁田的汪国辉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快步赶到县招待所,招生老师问了一些基本情况,包括学历、个人爱好,以及对时事政治、国内外大事的了解和看法等,最后让他写了一篇题为“为什么要上大学”的体会文章。第三天接到录取通知书。月底,如愿以偿地进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

1975年8月,汪国辉从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从事儿童文学编辑工作,成为了《星星火炬》节目的一员。但汪国辉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习惯用一种“异想天开”的思维审视工作和问题。平时,他喜欢看书,无论是文学类书籍,还是经济、哲学、历史之类,都感兴趣。做少儿节目编辑的汪国辉竟利用业务时间通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之后,又对电影情有独钟,看了不少电影方面的书籍,当时出版的《电影知识词典》,汪国辉通读了两遍,又悄悄报名参加了电影学院主办的电影编剧函授班学习。

1986年,改革开放正逐步深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改革重组,被迫压缩并取消了少儿节目。1989年元月,他调到了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当编辑。两年后担任影视部电影组组长,1995年任影视部副主任,2000年任影视部主任至退休。




云上崇阳投稿邮箱:chcyw@126.com 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云上崇阳严正声明:本平台原创文章和图片未经授权许可,严禁私自转载转发。经许可后,转载转发需注明出处和原创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