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文史特辑》 第二辑:《双合莲》《钟九闹漕》背后的故事

来源:崇阳县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双合莲》史料考:孙敬文

1993年夏,孙敬文对本县著名长篇叙事诗《双合莲》的史料进行了考察,访问了当地众多知情老人,翻阅了主要人物的家谱,证实《双合莲》确系作者以他在当地打铁的耳闻目睹的真人真事为素材创作而成:

1故事的起迄年代和主要人物的身世

《双合莲》故事发生于晚清道光——咸丰年间,即起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四月,止于咸丰元年(1851)正月,历时四个年头。

诗中涉及有姓名的人物有8个,先后依次为胡三保、郑秀英、周氏、夏春福、郑楚芳、万仁魁、刘宇清、丁石元。孙敬文重点调查了以下几个主要人物: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胡三保,又号道生,原崇阳县桂花泉镇黄土磅村胡家大屋人。生于道光七年(1827),殁于咸丰元年(1851)正月。其父务农,家道小康,膝下两子,次子三保聪慧俊秀。其父为光耀门楣,让长子种田,次子业儒。三保17岁已婚,婚后兄弟分解,不久父母相继去世,20岁妻子病故,他从此无意功名,常出外钓鱼散心。

道光二十七年(1847)四月的一天,他在三源港(今桂花泉镇)得遇郑秀英,二人一见倾心,言谈之间,情投意合,便私定终身。当下,秀英拿出一尺见方的素色绫罗,上面有她用彩线精心绣的莲花。他俩为表达对爱情的坚贞,商就分别写下各自的生辰八字于其上(男写左方,女写右方),并用剪刀裁开,互相交换,各执对方的一半作为定情信物,相约于八月中秋由胡到郑家相会。因此作者将歌本定为《双合莲》。半年后因郑姓族长干涉,强行将秀英卖与刘宇清。秀英到刘家因极力抗婚而被刘宇清逼死,三保也被刘宇清以“奸情罪”告发而深陷牢狱一年。道光三十年(1859)冬,咸丰登基赦回。以后,因家道零落,破败不堪,精神极度忧愤,加上身染重病,不到一个月便怀着满腔忧郁而逝,时在咸丰元年正月(1851年2月),其墓葬于该村东杨家湾小山丘土下。

故事中女主角郑秀英(本姓邓),今崇阳县桂花泉镇刘家冲人,生于道光九年(1829),卒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她自幼丧父,两个兄弟也不幸相继早夭,剩下母亲周氏,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秀英生得聪明秀丽,性格内向,倔强。她自小从母亲学得一手好女工,挑花刺绣,弹棉纺织,农家妇女一应活计,样样精通。早年由父母包办许婚夏春福(今鹿门乡人),秀英见春福六根不全,常为自己终身大事而愁闷在心,但又不甘屈服。故那日相遇胡三保后,决心以身相许,便约胡于中秋节到家来欢度佳期,来它个“先斩后奏”,造成“事实婚姻”,让夏家得知必然退婚,然后与三保结成伉俪。其母周氏对此亦表示赞许。不料晴天霹雳,族长出面横加干涉,夏家退婚后将秀英强行卖与刘宇清。秀英到夏家虽受尽种种折磨,仍不屈服。刘宇清无奈,决计将其转卖。三保得知即托媒同年丁石元冒名巧娶,将秀英用花轿抬到中途,不料被刘家发觉,宇清邀请一班打手赶到半途将其抢回关押于卧室。秀英经此折腾,已知前途无望,当晚即将自己的裹脚布解下自缢于所寝之床梁上,年仅十九岁。该床架尚存,只是窗棂及雕花饰物已毁于文化大革命中。其墓葬于该村丁家冲口田勘上。

郑楚芳,真实姓名为邓祚芳(祚字辈),字宝山。生于嘉庆十三年(1808)八月,卒于咸丰七年(1857)正月,此人家宽业大,有一妻一妾,在本县县城有商号,家住街市。他被当地邓姓族人推举为族长,执掌祠堂族规家法,秀英和三保的悲剧就是他一手导演的。

刘宇清,本名玉清,号厚申(厚字辈),生于道光二年(1822)七月,卒于咸丰元年(1851)八月,兄弟三分,宇清为三。此人家资较殷,因原配董氏多病无子,为后嗣计,乃托媒不惜以重金买下秀英。岂料秀英不从。宇清在拷打秀英时,从其身上搜出半边莲花合约一份,得知她与胡三保早已有约,更加愤怒,直至最后将秀英活活逼死。秀英死后,宇清落个人财两空,于是归咎于胡三保,乃不惜花费大量银钱禀官,必欲置三保于死地。其结果是本人也没得到一个好下场,正如歌词中唱的“他三年娶了两个亲,到头还是打单身”。不久宇清也因病死去,年纪还不满三十岁,恰与三保死时同年。

2故事发生的地域及自然环境

《双合莲》故事发生在崇阳桂花泉镇的三源港、桂树泉、龙飞塘一带。桂树泉位于该村西南方脚下,距今之桂花泉镇政府驻地约一里,泉眼面积不到五平方米,泉水顺一小溪泻出。从前,附近有一座寺庙,1958年大跃进时已拆除。这里山清水秀,田肥地沃,通过作者的描绘,更觉实在可爱。翻过这座山,山背就是下源村。由胡家大屋至三源港步行小路约10里,现已通公路。诗中有“路隔十里无人晓,几时得见小妖精”之句。

下源村四周环山,中间为平畈。古代的三源港(又名崇阳港)是从畈中穿过,港畔沿柳成行,河里鱼虾、鱼鳖很多,港沿曾有一水口庙,旧时,每年有庙会,解放后已拆除,今在其附近建有抽水机站一座。三源港也已改道,古时两岸一尺多皮的大柳树今已荡然无存。秀英家距港沿约一百多米,其间有一土地庙和石拱桥。在未通公路前,这里有通往蒲圻的大路,此地也是三山山区集贸之处。过去山上有凉亭,途中还有杂货铺、烟酒店。

龙飞塘,古称冷水塘,位于桂花泉镇东南,距三源港二十里。来到刘家大屋禾场边,抬头看见老式砖木结构建筑的并列着的三扇大门,门前水田,一片葱绿。由此立即使人想到诗中的“一连走了二十里,眼前就是刘家庄”、“三个大门几十烟,家家户户有良田”等句子。

人世几经沧桑,虽然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已是今非昔比,但大致景色与诗中所描写的相吻合,由于作者用诗的语言进行了艺术加工,所写的景物处处给人们展示了自然的美。

“钟九闹漕”简史

孙敬文

1简介

“钟九闹漕”是崇阳在清朝道光年间一次农民武装暴动,影响深远,名震全国。“漕”指水道运粮。过去中国历代政府将所征粮食解往京师或者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名曰“漕运”。“闹漕”即反对清王朝对贫苦农民施加的苛酷赋敛。因这次农民暴动的领袖是钟人杰,而他行九,又名“钟九”,故名“钟九闹漕”。

钟人杰(1803——1842),崇阳县白霓桥人。县文生。家贫,以教书为业。

钟秉性耿直,不畏强暴,好抱不平。曾因支持窑民程中和控告官绅禁止群众挖煤事,为官厅革斥,被押送孝感县,不久逃归。

钟归后,曾多次组织农民反抗官府苛扰,官府被迫订立章程,减轻税收。但不及一年,又复反悔,横征暴敛,甚于往昔。并无理扣押农民金太和、蔡德章等。钟人杰联络乡人以玩花灯为名,进入城内,驱散衙役,捣毁粮房,救出金、蔡,并将减税章程立碑于大堂。

官绅恨钟入骨,呈请总督衙门缉拿严办,钟人杰被逼,乃会同邑人汪敦族、陈宝铭、蔡德章等,分途与全县四十八保密约于道光二十一年腊月初十日(一八四二年元月二十日)举义,用打粮房、杀衙役取缔赋税陋规相要结。及期,群众四应,钟率领三千余人围攻崇阳县城。十二日黎明,城破,钟下令开仓分粮,破狱纵囚。群众欢呼。清典史王光宇自缢死,知县师长治藏于关帝庙匾额内,亦被搜出处决。

破崇城后,众推钟人杰为“钟勤王大元帅”,汪敦族、陈宝铭为副帅,设帅台、挂帅印、树都督大元帅红旗,号令四乡。钟以“破通城有钱粮,破通山有硝磺,破蒲圻有战场,破咸宁下武昌,打到武昌做国王”为号召,聚众万余人,夺取汀泗桥为前哨阵地,派部署谭九海、刘老五分赴港口驿、官塘驿收取战马,准备进攻。

十七日,钟人杰令汪敦族、谭九海等少林三千余人进攻通城,清知县弃城遁,钟委汪敦族为县令,但扶龙为千总,续引兵南下,取湖南平江县北界之上塔市,迂回西山泉水洞,大败清军,平江汛外员吴正太受重伤,常德协副将哈丰阿窜逃姜源领。外围既定,引兵回县。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初一日,钟派金瑞生、雷一青、白青等率义军二千余人进攻通山县。时清廷已调武昌协台率劲军进驻,义军猛扑通山外围南井港清军大营,清军不支,败退南港桥,恃援顽抗。双方血战到黄昏,尸横遍地,河水为赤,清军败退回城固守,义军亦撤围回崇。

初八日,钟派陈宝铭同金青茂、刘老五、白青等统领义军五千余人,分水陆两路会攻蒲圻。陆路由小道越丘陵地区出水西门外,水路以船只沿陆溪直下。初九日黎明,水陆会师,环攻蒲圻城,炮火弥天。至初十日,城已将破,清援军由咸宁开至,内外夹攻,义军颇有伤亡,急退。将领金青茂、刘老五等阵亡,水路船只也被毁。义军大愤,于十一日再次攻城,清军亦倾力防守,不克,义军遂班师回崇。十六日,钟人杰复派陈宝铭等进攻蒲圻,城内有备无功还。

钟人杰起义,引起朝廷极大震怒,清帝旻宁,急谕叠下,一面严敕湖广总督严守;一面急调陕、甘、川等九省大军进攻。正月十日,清军大集,湖广总督裕泰,提督刘允孝配合湖南提督台涌、副将双福等,向崇阳义军四路围攻。义军分兵迎敌,在西岭、黑桥、洪下泉口、界头、白霓等地,步步为营,节节抗拒,与之作殊死搏斗,终因众寡悬殊而战败溃散。钟人杰、汪敦族、陈宝铭等被俘,四月,就义于北京。

2“钟九闹漕”诗歌

太阳出来照山坡

山南山北唱山歌

千年万年唱不完

千人万人把歌和

声声齐唱抗粮歌

崇阳四十八个保

青山绿水地方好

男耕女织忙不闲

丰收歌儿震云霄

但恨钱粮难开销

清朝政治暗无光

欺压乡民赛虎狼

自古“官逼则民反”

起义烽火遍四方

抗粮故事在崇阳。

云上崇阳投稿邮箱:chcyw@126.com 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云上崇阳严正声明:本平台原创文章和图片未经授权许可,严禁私自转载转发。经许可后,转载转发需注明出处和原创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