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业防汛减灾技术措施

我省于6月18日晚已全面“入梅”,据气象部门预计,7月中旬左右出梅,梅雨期偏长、降水集中。21日至22日为入梅以来暴雨范围最广、强度最强时段,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致灾风险高。为科学应对不利天气影响,抓好汛期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提出如下技术措施。

一、水稻

(一)早稻。早稻陆续进入抽穗灌浆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受淹较为严重的田块排出积水后,及时补施尿素、喷洒叶面肥,增强植株抗逆性,避免植株早衰,促进灌浆结实。

(二)再生稻。再生稻头季处于拔节孕穗期,降雨后田间部分养分会随着排水而流失,要适时补施尿素做穗肥,有条件的可施再生稻专用免追型缓控释肥,一次性解决头季穗肥、再生季促芽肥和提苗肥。

(三)中稻。中稻大部分正处于返青分蘖期,稻田排出积水后,应适时给植株补充养分,采用“上喷下追”施肥方法,促进植株尽早恢复生长;根据秧苗生长情况,因苗因时及时晒田,可采用“轻晒多晒”的方式,减少无效分蘖,控制群体数量。

二、旱作物

(一)抢排降渍。受淹的玉米、大豆、棉花等田块,要及时抢排积水,减少受淹时间。大水退后,及时清理“三沟”,降低土壤湿度,减少渍害。

(二)加强田管。受淹的玉米,大豆、棉花,及时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植株抗性,促进恢复生长。

(三)防病治虫。做好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及时做好病虫害的防治。玉米田块要重点预防玉米螟、纹枯病、茎腐病、草地贪夜蛾、斑病等,大豆田块要重点预防灰飞虱、红蜘蛛、蚜虫、点蜂缘蝽、豆荚螟等,棉花田块要重点预防盲蝽蟓、红蜘蛛、棉铃虫、枯萎病、黄萎病、红叶茎枯病等。

三、蔬菜

(一)及时降涝排渍。受淹菜地应尽早排涝清淤,排除田间积水,减少淹渍时间,减轻受害程度,保护蔬菜根系健康生长,减少因积水和渍害导致的蔬菜窒息死亡,避免蔬菜提早罢园。

(二)及时田间管理。扶正倒伏的蔬菜植株,摘除腐烂枝叶,适当培土壅根。喷施叶面肥,用0.2%的磷酸二氢钾+0.5%尿素液喷施,促进蔬菜迅速恢复生机。

(三)及时防治病虫害。推行绿色防控,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深埋,对株穴喷药以防传染。农药防治需在雨住天晴后进行,注意安全间隔期。设施蔬菜换茬期可进行高温闷棚。

(四)及时采收保供。对商品性成熟的在园蔬菜要及时组织采收上市,增加市场供应,减少灾害损失。对部分出现死苗、缺苗的田块,做好抢种、补种工作,对腾空的田块突击抢播快生菜,增加菜农收入。

(五)及时修复设施。对受损的大棚骨架、立柱、棚膜等及时进行整修,增加支撑、补充压膜绳,避免次生灾害。尤其注意雨后棚脚容易松动,要及时检修加固,防止大棚倒塌。

四、畜牧业

(一)排查隐患和加固设施。做好养殖场内用水用电情况安全检查。对不牢固的、存在危险的畜禽栏舍应及时检修,做到顶不漏雨,预防大风暴雨损毁设施。将低位处的生产设备、劳动工具等转移到地势较高位置。

(二)做好物资储备。做好饲料、疫苗、消毒药品、消毒设施、抢险工具等应急物资储备,防止因道路损坏、运输中断等导致的饲料等物资短缺,提前做好饲料的防潮、防霉。

(三)加强消毒灭源。及时清除被洪水浸泡遗留的淤泥、粪污和各类杂物,清理场区及周边沟渠疏浚,不留死角做好圈舍、车辆和周边环境消杀。

(四)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畜禽圈舍监测与巡视,发现异常,做到“四早”,对死亡畜禽及时按要求做好无害化处理和环境消杀,确保动物疫情有效处置。

五、水产养殖

(一)及时采取安全预防措施。组织对养殖池塘、稻田、设施养殖、堤坝、进排水渠道、尾水处理设施等开展全面检查,及时加高加固防护设施,降低基础设施坍塌或水产品漫塘逃逸的风险。网箱养殖要及时加固绳索和网箱框架,防止被冲垮冲走。

(二)做好养殖生产管理。合理调节养殖水位,及时开挖或清理排水沟渠,保持进排水畅通,防止出现内涝。加强水质调控,一般选在夜间或凌晨开启增氧机,保证养殖水体溶氧量,严重缺氧时可投化学增氧剂救急。强化疫病监测预警,及时打捞死鱼,防止疫病发生。

(三)全面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按照“提前介入、靠前指挥、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原则,切实抓好渔船回港避风、人员安全撤离、生产生活用房加固等各项工作。抢险救灾时要特别注意人身安全,生产人员要配备救生设施,遇到危险情况要及时组织撤离。

来源: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

云上崇阳投稿邮箱:chcyw@126.com 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云上崇阳严正声明:本平台原创文章和图片未经授权许可,严禁私自转载转发。经许可后,转载转发需注明出处和原创图片作者。